楊維楨《貧婦謠》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元]楊維楨
西家婦,貧失身。東家婦,貧無親。紅顏一代難再得,曒曒南國稱佳人。夫君求昏多禮度,三日昏成戍邊去。龍蟠有髻不復梳,寶瑟無弦為誰御。朝來采桑南陌周,道旁過客黃金求。黃金可棄不可售,望夫自上西山頭。夫君生死未知所,門有官家賦租苦。姑嫜繼歿骨肉孤,夜夜青燈泣寒杼。西家婦作傾城姝,黃金步搖繡羅襦。東家婦貧徒自苦,明珠不傳青州奴。為君貧操彈修竹,不惜紅顏在空谷。君不見人間寵辱多反覆,阿嬌老貯黃金屋。
這首樂府詩,通過一位美麗的貧家女子婚后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元代統治者的兵役、租稅對勞動人民的壓榨,塑造了一個為愛情而甘于貧窮的勞動婦女形象。
詩的開頭用簡練的語言敘述了兩個貧家婦女的身世。西家貧婦因窮乏喪失了操守,貧窮的生活使東家的貧婦失去了親人。紅顏一代難再得,曒曒南國稱佳人。”是詩人對東家貧婦容貌的側面描寫。“曒”是明亮的潔白如玉的意思。這兩句詩說膚如凝脂明眸皓齒的東家貧婦,在南方以美人著稱,她艷麗的容貌在當代很難找出第二人。她的丈夫按當時的禮節儀式向她求婚,東家婦找到了意中人;但她同心愛的人僅度過了三天的美好時光,丈夫就去服兵役駐守邊疆。 “三日”不僅點明了東家婦新婚生活的短暫,而且還間接地指責了元代統治者逼使人民從軍的急迫和無情。統治者為了戍邊不知破壞了多少人的美好姻緣。
丈夫走后東家婦是“龍蟠有髻不復梳,寶瑟無弦為誰御。”古人挽發而結之于頂稱為髻。 “龍蟠有髻”是形容東家婦發式的別致。本來新婚不久的女子正值青春年華,理應巧妝打扮;可惜丈夫遠在邊疆無人欣賞自己的容顏,也就懶于打扮修飾,這正如有琴瑟沒有知音不愿彈奏一樣。這兩句詩通過東家婦無心梳妝的舉動和心理描寫,形象地表達了她對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我國古代的傳統生活是男耕女織,丈夫被迫戍邊,那一家人的生計只有靠東家婦來維持。朝束采桑南陌周,道旁過客黃金求。”早晨東家婦到南面的道路上采集桑葉,一個過往的客人以黃金作禮向她求婚。后一句看似平淡其實蘊含豐富, “黃金”間接地點出了過客的身份不是貧窮的百姓,而是個腰纏萬貫的大商賈。這商賈無非是唾涎于東家婦嬌美的姿色,所以盡管是偶然相遇,也不惜以重金相求。同時,這句詩也正好印證,照應了前面”紅顏一代難再得,曒曒南國稱佳人。”而對垂手可得的富貴,東家婦的態度是鮮明的:”黃金可棄不可售,望夫自上西山頭。”兩句肺腑之言,表達了東家婦對愛情的無比堅定和忠貞。“夫君生死未知所,門有官家賦租苦。姑嫜繼歿骨肉孤,夜夜青燈泣寒杼。”盡管丈夫戍邊杳無音信生死未卜,但官府的田賦租稅還是征收不誤。在苛捐雜稅的重壓之下,公婆接連去世,家中只剩東家婦自己。每到晚上,獨自一人在織布機旁面對昏黃的油燈,熬過一個又一個寒夜。詩中一個“苦”字高度概括了元代后期勞動人民的苦難,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在這兩句詩所構成的“青燈泣寒杼”的圖畫中,融進了詩人的主觀感情,表達了他對下層人民的同情。
詩的最后八句,寫西家貧婦成了傾國傾城的美女,頭帶黃金步搖,身穿綾羅綢緞,真可謂珠光寶氣。而東家婦卻白白地受苦受窮,她不因自己有艷麗的容顏而生活在深谷之中就哀傷。這種為了丈夫而自己甘心受貧窮的操守,值得我為你唱贊歌。人世間的榮華富貴是變化無常的,那位受漢武帝寵愛的陳阿嬌,失寵后又廢居長門宮,不是很好的例子嗎?詩人將西家婦與東家婦作了對比,并通過“金屋藏嬌”的典故,抒發內心的感慨,表達出對東家婦的贊美之情。需要指出的是,詩人評價東家婦所依據的道德觀、節操觀,完全是按儒家思想體系作為標準的。對比,讀者在欣賞詩作時應注意鑒別。
這首詩,繼承了樂府詩“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傳統,在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的同時,塑造了一個忠于愛情、堅持操守的美麗的貧家婦女的形象。在這個形象塑造中,詩人運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如寫東家婦的容貌,詩人沒用正面的肖像描寫,而是通過“紅顏一代難再得,曒曒南國稱佳人。”“道旁過客黃金求”三句的側面描寫,烘托出東家婦的美麗多姿,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余地。從“龍蟠有髻不復梳”到“夜夜青燈泣寒杼”,通過層層鋪敘,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東家的品德,將這個形象刻畫,的比較豐滿。詩人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詩中著重寫的是東家婦,但詩人卻從身世、生活中的遭遇和結局上,將西家婦與東家婦作了鮮明的對比, 以顯示出東家婦品行的高潔。最后還采用卒章顯志的手法,巧用典故,并通過畫龍點睛的議論,既贊美了東家婦的品行、操守,也表明了詩人自己的態度。
上一篇:顏統《貧交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張籍《賈客樂》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