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浣花女》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宋]陸游
江頭女兒雙髻丫,常隨阿母供桑麻。當戶夜織聲咿啞,地爐豆秸煎土茶。長成嫁于東西家,柴門相對不上車。青裾竹笥何所嗟,插髻燁燁牽牛花。城中妖姝臉如霞,爭嫁官人慕高華。青驪一出天之涯,年年傷春抱琵琶。
這首七言歌行,是陸游在成都時的作品,寫于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年)六七月間。詩人從一一七○年六月入蜀到寫此詩的七年之中,曾在成都西門外笮橋寓居過一段時間,他時有置官閑散、漫步村野,與農民有所接觸,寫了幾首反映當地風土人情的詩章,《浣花女》(亦題作《浣溪女》)就是其中的一首。本詩記寫了離笮橋不遠的浣花溪(濯錦江)畔姑娘們的片斷生活,反映了他對農村生活的一點真切感受。
全詩共有三層,每層四句。
第一層,寫浣花女的勞動生活。“江頭女兒雙髻丫”,作者以贊美的語氣點出了浣花女生活的環境和人物年齡特征。 “雙髻丫”,是小姑娘梳扎的兩個發辮。這里在江景的映襯下,通過對其發型樣式的勾畫,突顯出姑娘們的艷美形象和天真活潑、俊俏而稍稚氣的性格,這一以虛滿實的藝術手法,似乎源于《詩經》的“鬒發如云” (《君子偕老》)和“髧彼兩髦”(《柏舟》)成熟于《陌上桑》的“頭上倭墮髻”。用這種手法描繪出的人物形象,有著品嘗不盡的韻味,讀者可根據自己的審美觀,盡去想象人物的艷美。接著,詩人選取了浣花女常隨阿母從事桑麻,夜夜當戶織和地爐煎土茶三件勞動,加以具體而形象的敘述,突出了她們繁重而辛勞的生活,她們酷愛勞動的美德,自自然然地表現了出來。織布的咿啞聲和豆秸燃燒的噼啪聲,更渲染出農村小舍的生活氣氛,給人以親切感。
第二層,寫浣花姑娘擇婿從嫁的情況。由于她們從小就養成了純樸美善的思想,長大后對于婚姻的態度也十分端正。她們就左鄰右舍選擇那清貧苦寒的莊戶人家的小伙子。這樣的夫婿,是她們最了解的人,和自己一樣熱愛勞動,吃苦能干。由于她們有著正確的戀愛觀,所以,在婚嫁時,不講排場,一切從簡辦理。她們既不坐彩車,也不要華貴的嫁妝,只是一些極為微薄的青布裙子和竹制的衣箱,頭上插著光彩奕奕的牽牛花。對此,她們不僅不感到寒酸,反而覺得很滿意很幸福。這里并沒有明寫她們對這樣婚姻的態度,只是客觀地寫了她們選擇配偶的標準和從嫁的形式以及衣著打扮,即可看出她們樂于過這清貧與樸素的生活, “插髻燁燁牽牛花”這句引人注目的描寫,透露出她們對這樣的婚姻生活的喜悅心情,不難想象他們婚后也定能過著互敬互愛、共同勞動、勤儉持家的美滿幸福生活。這是因為他們在共同的經濟地位和共同的命運中建立起了共同的感情,所以,這種情愛是永久的高尚的,也是最美滿的。
第三層,寫城市女子婚嫁的情景。詩人寫城市女子婚嫁,是為了反襯農村姑娘在婚嫁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美德和婚后生活的幸福。詩中寫道,城市姑娘終日不從事勞動,涂脂抹粉,臉如朝霞,攀結高貴,嫁于官家,企圖享受榮華富貴。可是,婚后那些達官貴人不重愛情,騎著高頭大馬遠游天涯,她們只落個“年年傷春抱琵琶”,隱忍著空床難獨守的傷痛。她們以色事他人而終成萬年愁的可悲下場是咎由自取。這一描寫,恰好反襯出莊戶人家女兒的高貴品德和美好心靈,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城市兩種截然不同的婚嫁風尚的鮮明態度,贊美與批判之意十分清楚。
這是一首畫面清新、生活氣息濃烈的佳詩。詩人在選取材料構制畫面時,似乎是純客觀的,但詩中卻洋溢著強烈而鮮明的感情色彩,這說明詩人對所寫人物和事件有著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認識,其真摯感情已滲透于所寫對象之中了,詩中的藝術形象既是社會的真實,也是他真情實感的外化。
精巧的藝術構思。詩的前八句和后四句皆可獨立成篇,而詩人把兩個似乎不相關聯的畫面組接起來,從形式到內容上構成了一幅形象鮮明的畫面,擴大了詩歌反映社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在強烈的對比下,顯現出農村姑娘的勤勞、美善、純樸的思想品德和容貌的艷麗,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態度,進而誘發讀者對美與丑的認識:純真、樸素、勤勞是美的;不從事勞動、貪圖富貴、以色事人是丑的。
上一篇:劉儀恕《流民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尤袤《淮民謠》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