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儀恕《流民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清]劉儀恕
風颼颼,雨潺潺,流民如蟻牽破船。船中何所有?瓦盆蓑笠與敗氈;問民何所資?道旁野菜路人錢。耶娘妻子同哀叫,哀聲迸淚如流泉。淚流欲訴先痛心,苦道年前遭水沈,二州五縣同時沒,千里霜寒絕杵砧。至今水去已無家,盡室漂流逐白沙。況是軍興役賦急,都長里正窮紛拿。破船何處堪停泊,已拼饑餓填溝壑。嗚呼!縱使饑餓填溝壑,不敢歸農受吏索!
“行”是古樂府的一種體裁,本篇沒有沿用舊題,而是即事名篇。清初,漢族人民不滿于異族的統治,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西南一帶的武裝抗清斗爭此起彼落。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以后,小型武裝斗爭仍不時爆發。為了鎮壓反抗,清統治者一再興兵,這就給人民帶來沉重的勞役和稅賦,加上水旱天災,使許多地方的百姓流離失所,瀕于死亡的邊緣。這首詩就藝術地再現了流民的痛苦。
詩一開始,就驀然而起,描繪出一幅蒼茫闊大,震人心魄的流民流亡圖:風聲緊,雨更驟,一群群的流民拉著破船,在風雨中艱難地跋涉著,蠕動著。 “如蟻”,寫流民象成群的螞蟻一樣多。 “破船”則是他們流亡中所賴以托身和生活的處所。他們那瘦削的身體,依賴于這破船,怎樣才掙扎到這里?他們還能經受得住這大自然風雨的無情侵襲,和以后漫長的人生痛苦的折磨嗎?這不由不引起人們對他們命運的關注和擔憂。
接著,詩人以設問的方法,具體展示了流民凄慘的生活情景?!按泻嗡小迸c“問民何所資”連貫而下,排比成文,后面的問與前面的“問”即是同一個人,這個人即是詩人自己。上面的悲景是詩人親眼所見,這才引起了詩人的“問”?!巴吲杷蝮遗c敗氈”,這就是流民所有的所謂“家當”; “道旁野菜路人錢”,這就是流民每日充饑的食物和生活的來源。少衣無食,忍饑受寒,乞討茍延,這就是流民日常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算什么生活啊!再看看流民一家吧:“耶娘妻子同哀叫”,饑餓難忍,寒冷難耐,合家老小,哀哭一片。這“哀哭”表現出他們肉體和精神上多么巨大的悲憤和痛苦!“哀聲迸淚如流泉”,隨著哀聲,眼淚不自覺地迸涌而出,泊泊不斷。他們那滿腹的悲苦該是多么難奈!一個“迸”字,寄寓了詩人多么濃厚的感情色彩。
在詩人筆下,流民如蟻,破船飄搖,陋具件件,老小哀叫,景象慘人;風聲,雨聲,悲訴苦,哀哭聲,連成一片,震人耳膜。這從視覺和聽覺上給讀者心理以無比沉重的感覺,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流離失所,衣食無著,痛苦萬分的悲劇,令人心魄震憾!
從“淚流欲訴先痛心”開始,詩人讓流民作了直接的傾訴。
“苦道年前遭水沈”,水災是他們背井離鄉的原因。 “二州五縣”,可見水勢之大,受災人之多,相互之間不能救助,確實在家鄉無法生活;“千里寒霜絕杵砧”,“杵砧”,搗衣具,遭災之后,千里無人煙,再也聽不到洗衣的“杵砧”之聲了。這是多么可怕的沉寂!水退之后,只見房屋盡為大水所漂,埋入白沙之下,千里赤地,那是多么空前的浩劫!田地被淹,房屋被毀,家鄉何以存身!
“況是軍興役賦急,都長里正窮紛拿”,照應“年前”句。“年前”水災使他們離開家鄉,水退之后的今天為何仍不還鄉呢?這里因為“軍興役賦急”?!岸奸L”、“里正”都是鄉官。官府發兵,抓役催賦,雖是災荒之年,地方官吏仍是毫不放松,四處抓人,追搜極索,紛紛攘攘,家鄉怎敢存身!無法避免“饑餓填溝壑”的命運。
最后,詩人無限感慨地說:“嗚呼!縱使饑餓填溝壑,不敢歸農受吏索。”這抒發了詩人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深刻認識。人人都說家鄉好,更有俗云:“窮家難舍”。中國小農經濟的生產使農民對自己的土地和家鄉有著濃厚的難以割舍的感情,而今流民寧流亡在外,命喪他鄉,也不愿歸鄉遭受官吏的勒索,這種被嚴重扭曲而變異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苛政猛于虎”的社會現實。
這首詩藝術上最突出的是寓情于敘事之中。無論是第一段的描寫敘述,還是第二段的代流民敘言,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關切憐憫、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在讀者面前。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前后呼應,放得開,收得起,變化開闔,層次井然,融為一體。第一段風刮雨下,破船陋具,老小哀叫,氣氛沉重,給第二段的傾訴苦衷作了很好的渲染鋪墊;而第二段的長篇敘言,則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后輝映,由問而答,由表面到內心,由眼前景到往日之因,再到今后的命運,步步深入,自然流轉,揭示悲劇的殘酷,發人深省,使人心驚。加上最后詩人發自內心深處的喟嘆,造成了錯落有致,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郝經《江聲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陸游《浣花女》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