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擬吳儂曲〔三首選一〕》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明]于謙
憶郎直憶到如今,誰料恩深怨亦深。刻木為雞啼不得,元來有口卻無心。
《吳儂曲》,屬《清商曲辭》,為“吳聲歌曲”。是晉宋《子夜歌》、《讀曲歌》等樂府民歌的繼承和發(fā)展。于謙這首詩,為擬樂府之作,寫郎君遠(yuǎn)別,久望不歸,思婦由刻骨之愛之思轉(zhuǎn)而為銘心難忘之恨的心理狀態(tài)。
起句點出思婦與其所思的對象,出于思婦之口,寫思婦對郎君的思念。“直憶到如今”極寫思婦情意的專一真誠。沒有專一精誠的愛戀,便不可能有如此長久的懷戀。
思婦思夫,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一個長詠不衰的題目,古往今來在這一題目上為文為詩為賦的也不知幾多?古詩《飲馬長城窟行》、《迢迢牽牛星》、《華山畿》、《西洲曲》等等,均為思婦之作。其中寫及思婦思夫,窮情盡貌,各具神態(tài)。可見,這一主題關(guān)涉的,恰是古代中國一個長期存在的普遍社會問題。
第二句“誰料”二字用得極妙。愛深恨也深,感情的付出得不到償還,轉(zhuǎn)而生恨,這在心理學(xué)中本是很正常的東西,詩人以“誰料”出之,卻又給人以突兀不平之感。不過,細(xì)加推敲咀嚼,確又合情合理,恰當(dāng)貼切。因為這里純是思婦之想,并非詩人或第三者的感受。思婦具有的,原本是真誠一片的思念和愛戀,她其實也并未想到自己的感情會突起變化,由大愛變?yōu)榇蠛蕖⒂啥魃钷D(zhuǎn)為怨深。
第三句仍出于思婦之想。思婦由刻木為雞不能啼想到郎君正如木雞。少恩寡義,欠缺人情。木雞不具人的思想,感情,不能懷念,不能思戀,人如木雞,忘記昔日情人亦為正常。在語意上,此句又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前二句思婦感情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如此設(shè)喻,也是思婦怨恨的自然結(jié)果。而在這生動、風(fēng)趣、富有民歌生氣的比喻中,思婦愛怨交加的神態(tài)也畢現(xiàn)紙上。
第四句與上句不可分讀,是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也可視為上句比喻的破繹。“有口無心”,用意雙關(guān)。前二字照應(yīng)木雞之喻,又含指郎君過去曾對她有過山盟海誓,信誓旦旦。后二字是對郎君的指責(zé),指責(zé)他忘記了昔日的海誓山盟,忘記了昔日的恩愛相戀,已對她不復(fù)惦記,不復(fù)思念。
全詩可以說以怨以恨相貫徹,相牽連。寫苦思苦戀,是為怨恨作墊,是怨恨產(chǎn)生的必要前提。喻郎君為木雞,罵他有口無心,更是怨恨語,是怨恨的直接傾訴。
本詩繼承了吳聲歌曲的傳統(tǒng),全詩充滿了民歌樸素、真誠、清新的情調(diào)。“借字寓意”手法,也多見于吳歌曲辭。這里,詩人以“無心”諧“負(fù)心”,以“木雞”喻薄情郎君,即與吳歌類似。吳聲歌曲多五言,此詩則為七言,這卻與吳歌有不同之處。當(dāng)然,本詩對吳歌的發(fā)展更表現(xiàn)在精神上,即較之六朝吳歌,此詩的抒情更趨率真、潑辣,更為淋漓痛快。這卻帶有明代民歌的特點。
上一篇:張氏《拜新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錢澄之《捕匠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