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拜新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張氏
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深籠桂,虛弓未引弦。拜新月,拜月妝樓上。鸞鏡未安臺,蛾眉已相向。拜新月,拜月不勝情。庭前風露清,月臨人自老,望月更長生。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昔年拜月逞容儀,如今拜月雙淚垂。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
《拜新月》這首詩以首句為題,從內容到形式,都學漢代樂府民歌。郭茂倩《樂府詩集》列入樂府近代曲辭。
詩分四段,前三段采用民歌的復沓形式,都以“拜新月”為發端,以望月祝月為內容。第一段寫堂前拜月,描繪出尚未升起的朦朧新月。以“虛弓未引弦”形容月的姿態;以“暗魄深籠桂”比喻新月悠雅嫻淑,恰似未出閣的少女。第二段寫妝臺拜月。天還未亮她就在妝臺前拜月,既寫月也寫人。寫彎彎的新月像少女的蛾眉;少女的蛾眉也像掛在天上的新月。真是月美人也美。第三段,在前兩段兩次轉筆的基礎上,又一次大的轉筆。以拜月抒發
情感。前邊以寫月為主,這一轉筆之后則以抒發情感為主。先用“拜月不勝情”一語道破。以“庭前風露清,月臨人自老,望月更長生”三句,一句一層意思,一層遞進一層,逐層生發。先寫庭前(實際也是寫閨中)的孤獨凄清,再寫日日拜月,抒發臨月人老的遲暮之感,最后是希望,也是這個少婦的理想,希望人能像月一樣長生不老,青春不衰。
最后一段是這首詩的重點,六句三層。前兩句“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借東京阿母拜月至老,月下生悲,悲傷欲絕,抒發了她空閨獨守,凄涼孤獨的感情。中間兩句“昔年拜月呈容儀,如今拜月雙淚垂”,照應前兩段所寫人月、月容花貌的內容。以今昔容儀的變化與思想感情的變化對比,描寫其容顏的衰老,抒發凄慘的感情。昔日年輕花容月貌,生活愜意,而今獨守空閨,一年一年的衰老下去,怎不讓人對月傷心落淚呢?最后兩句“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追思往昔的青春年華,目睹眼前的實景,將人比己,看見一群少女歡歡喜喜拜祝新月的情景,回憶起自己少年青春花容月貌的時候,更使人傷心垂淚。
這首樂府詩的作者是“吉中孚妻”,如是,則吉中孚為大歷十才子之一,早年為道士,是否也像有的士子一樣棄母拋妻修道山中?后登宏辭科,當了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又棄妻再娶?也未可知。總之,從這首詩里所寫的內容分析,吉中孚妻從年輕時起,就過著孤獨凄涼,空閨獨守的生活。詩里也正抒發了這種孤獨凄涼的閨怨之情。
這首詩和一般民歌中的閨怨詩一樣,內容健康,藝術清新,惹人喜愛。全詩都用比興手法,前三段以拜新月起興,以新月比喻青春的女子,最后一段以東家阿母和眾位少女比喻自己的今昔。雖不是什么新鮮的創造,比喻的運用卻也都真實可信,十分貼切。語言清新流暢,生動活潑,實是從民歌脫胎而又得其神髓妙諦的好詩。
上一篇:曹丕《折楊柳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于謙《擬吳儂曲〔三首選一〕》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