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言情贈友詩歌
衡岳新摧天柱峰①,士林憔悴泣相逢。
只令文字傳青簡,不使功名上景鐘②。
三畝空留懸罄室,九原猶寄若堂封③。
遙想荊州人物論,幾回中夜惜元龍。
這首詩是柳宗元為紀念好友呂溫的逝世而作的。詩里以天柱峰的摧折比喻呂溫之死,贊美了友人的品德與才干,并對友人生前死后的不幸遭遇流露出極大的悲憤。呂溫、柳宗元、劉禹錫等同是王叔文集團的主要成員,共同參加了“永貞革新”,是柳宗元 “交侶平生意最親” (柳宗元 《段九秀才處見亡友呂衡州書跡》 )的好友,情誼是很深的。他逝世后,柳宗元寫了 《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 和 《祭呂衡州溫文》對他表示哀悼。同時,劉禹錫、元稹等也寫詩對他表示懷念。柳宗元在接到劉禹錫哀挽呂溫的詩后,又寫了這首七律相和。詩題中的劉二十八,即劉禹錫。呂衡州,指呂溫。他曾在衡州任過刺史,故稱他呂衡州。李、元二侍御,指李景儉和元稹。當時他們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呂溫死后曾臨時安葬于此) 分別任江陵掾和江陵士曹參軍,二人均為呂溫的朋友,故柳宗元又兼寄他們。
詩人一開始就用南岳衡山中七十二峰之一的天柱峰的崩塌來比喻呂溫之死,接著又寫了他死后的凄涼,歌頌呂溫在“士林”中的影響。用 “泣”字來修飾“相逢”,不但刻畫出了呂溫死后整個“士林”為之痛哭流涕的場面,而且也寫出了呂溫在“士林”階層的影響,他的死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從表面來看,詩人在寫好友死后的情況,實是在抒發自己內心的哀痛之情。
頷聯是對死者一生的概括,同時也流露出了對統治者的憤慨。柳宗元對呂溫的政治才能是非常贊賞的。他曾說溫: “惟其能,可用康天下,惟其志,可用經百世?!?( 《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 ) 呂溫在任道州和衡州刺史的時候,確實采取了一些清理戶籍,均平賦稅,壓抑豪強等安定民生的措施。后來柳宗元給他寫祭文,歌頌他的治績,說他使得“號呼南竭,謳謠兆溢。欺吏悍民,先聲如失。逋租匿役,歸誠自出。兼并既息,罷羸乃逸”。又說他死后“二州之人哭者逾月”、“余居永州,在二州之間,其哀聲交于北南,舟船之下上,必呱呱然” 。就是這樣一位政績卓著,深得百姓喜愛的刺史,卻“不使功名上景鐘”,不能建立豐功偉業,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只能以文章來流芳百世,名垂青史。這是對統治者的諷刺,也是對好友生前不得志的憤慨不平。
頸聯是對呂溫生前死后凄涼境況的描寫。古人有“五畝之宅” 的說法,“三畝”便被認為是狹小的。就是在這樣狹小的宅地上留下的房子里卻空無所有,暗示呂溫生前的清貧和為政之廉潔。而死后呢?只能用方而高的墳堆暫時寄葬,其境況更加凄慘。
尾聯詩人用一個典故表現人們都在懷念呂溫,也抒發了自己對好友的懷念之情。據《三國志·魏志》記載,陳元龍曾幫助曹操打敗呂布,被任為廣陵太守,封伏波將軍,死時僅三十九歲。后來劉備同許汜在荊州與劉表一起議論天下英雄時,非常推崇陳元龍的“文武膽志”。陳元龍中年夭折,呂溫死時年僅四十歲,與陳元龍相似。柳宗元寫這首詩時,李景儉、元稹都在江陵,他們是詩人寄詩的對象。因此,柳宗元在這里設想他們也會像劉備稱贊陳元龍一樣,常常議論、贊賞呂溫的見識和才能。
這首詩在藝術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典非常巧妙。柳宗元的詩是很少用典的,但在這首詩里卻用了兩個典故,尤其是詩的結尾,柳宗元把呂溫比做陳元龍,既抒發了自己對好友早逝的婉惜之情,又表現了人們都在懷念呂溫。其次,表現上的簡淡清爽與內在感情上的深沉熾烈的統一,也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之一。這是一首悼友詩,從表面看,詩人寫了好友生前死后的凄涼境況,但從內在聯系看,句句滲透著詩人對好友之死的悲憤之情。感情是真摯的。這種真摯感情是詩人與亡友深厚友誼的升華。
注釋
①衡岳: 南岳衡山,在湖南衡山縣境內。天柱峰: 衡山七十二峰之一,這里比喻呂溫。②景鐘: 大鐘。《國語·晉語》記載: 晉國的魏顆在一次戰斗中擊敗了秦國的軍隊,阻止了敵人的進攻。因此晉國把他的功名銘刻在景鐘上。后人于是以功名能上景鐘表示建立了豐功偉績。③九原: 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絳縣北。這里泛指墓地。寄: 暫時寄葬。若堂封: 指方而高的墳堆。
上一篇:《臺城路》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君子于役(王風)》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