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王沂孫·水龍吟》王沂孫
王沂孫
落 葉
曉霜初著青林①,望中故國凄涼早。蕭蕭漸積②,紛紛猶墜,門荒徑悄。渭水風生③,洞庭波起④,幾番秋杪⑤。想重厓半沒⑥,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前度題紅杳杳⑦。溯宮溝、暗流空繞⑧。啼螀未歇⑨,飛鴻欲過⑩,此時懷抱。亂影翻窗,碎聲敲砌(11),愁人多少。望吾廬甚處(12),只應(yīng)今夜,滿庭誰掃。
注釋 ①著:附著。②蕭蕭:草木搖落的聲音。此處指落葉。③渭水風生:化用唐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詩意。④洞庭波起:化用戰(zhàn)國屈原《湘夫人》“洞庭波兮木葉下”句意。⑤秋杪(miǎo):秋深。杪,原意為樹梢,此處引申為秋天的末端。⑥厓:通“涯”,水邊。⑦“前度”句:用紅葉題詩事。唐范攄《云溪友議》載:中書舍人盧渥,偶臨御溝,見一題詩紅葉順水而流,命仆搴之,置于巾箱。及宣宗既省宮人,初下詔從百官司吏,獨不許貢舉人。渥后亦一任范陽,獨獲所退宮人。宮人睹紅葉而吁嘆久之,曰:“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杳杳,形容遙遠不見蹤影。⑧溯 (sù):逆流而上。宮溝:皇宮之御溝。⑨螀(jiāng):蟬的一種。歇:停止。⑩飛鴻:指雁。(11)砌:臺階。(12)甚處:何處。
秋景山水圖(局部) 【清】 吳歷 日本泉屋博古館藏
鑒賞 這是一首在異鄉(xiāng)見落葉而勾起思情的作品。王沂孫的詠物詞,多虛實相間,用筆幽微難測。但這首詠落葉的《水龍吟》,卻格外直接明確,主旨清晰。詞中不僅直接用“故國”來表明對南宋的懷念,更用直呼“吾廬”的方式將自我融入詞中,可視為《花外集》中的別調(diào)。
上闋以大手筆總括深秋景色,其切入點在“落葉”上。“曉霜初著青林”,初秋時節(jié),樹葉還是青翠,自第一場曉霜覆蓋樹林,樹木便開始走向凋零。首句界定了時間。在萬物凋零的深秋極目遠望,自然有一種凄涼之感。“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宋玉的《九辯》以來,悲秋便已成為文人的傳統(tǒng)情結(jié)。此處有因深秋而引發(fā)的凄涼,但因所觀的對象為“故國”,更加重了悲傷的濃度。王沂孫親歷宋元易代,入元后雖有短暫入仕經(jīng)歷,但終其一生,都對南宋的覆亡有很深的悲慨。自然的外物觸他以感發(fā),人世間朝代更替、身世飄零的現(xiàn)實更讓詞人傷悲,這雙重的不堪都像針刺一樣指向他的內(nèi)心,而他只是淡淡地再次描寫落葉:“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蕭蕭”既指草木搖落的聲音,又含凄清冷落之意,此處從聽覺描寫落葉飄墜;“紛紛”是眾多之意,此處從視覺描寫深秋到來時,落葉紛紛墜落的情形。而“門荒徑悄”始融情入景,融想象入現(xiàn)實。荒蕪的柴門,悄然無人的小徑,這是想象中故鄉(xiāng)居所深秋落葉的凄涼,又由此而生發(fā),想象大江南北的深秋情景,那是“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渭水”在長安城中,屬于北方,“洞庭”是南方的湖泊,想象飛越,由北至南,處處都是深深秋意,于是歸結(jié)于“重厓半沒,千峰盡出”。“厓”指水邊,“峰”指高山,在山海之間,無處不是飛舞的落葉。而“厓”極易讓我們聯(lián)想起厓山。正是在厓山,陸秀夫背負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趙昺赴海自殺,這標志著南宋的徹底覆滅。陳廷焯曾評此句為:“筆意幽冷,寒芒刺骨,其有慨于厓山乎!”(《詞則·大雅》)落葉紛紛揚揚,埋住山中小徑,堵塞行人道路,所以“山中路、無人到”。
下闋抒寫由落葉引發(fā)的情感。“題紅”為宮女紅葉題詩一事,以“前度”冠之,表明是過往的哀愁,“溯宮溝、暗流空繞”,既是寫紅葉在溝渠中隨波逐流的命運,也暗示寄情于紅葉的女子,那如落葉般風雨飄搖的命運。同時“宮溝”“杳杳”等字也暗喻著南宋三宮北遷的實事。如今是“啼螀未歇,飛鴻欲過”,永無休止的凄厲蟬聲與匆匆飛過的候鳥哀鳴,這深秋的一切無不勾起詞人的哀愁。“此時懷抱”與“題紅杳杳”是何其相似相通,都是由落葉引發(fā)的感傷情懷。再次寫此時秋景,那是“亂影翻窗,碎聲敲砌”,秋風吹亂落葉,葉影凌亂,映于窗上,耳邊所聞,是落葉的細碎聲敲打著臺階。于此時,獨坐客舍,想一己飄零,豈不如這落葉般?想南宋覆滅,豈不如這亂影般? 當人世中的秋天來臨,一切便都如落葉般墜落、隕滅。何況這逝去的年華再也無法重來,覆滅的王朝再也無法重生。回首過往,怎能不“愁人多少”?結(jié)語歸于寂寥,遙望在遠方的故園,何人掃除滿庭的落葉?似一幅凄清的畫面,畫中唯有落葉、枯藤、無人庭院和深深夜色。
有日本學者認為:“這首詞不僅僅成了一首純粹的詠物詞,而且也成了一首將強烈的悲傷押入靜謐的調(diào)子中的美麗的詞。”(萩原正樹《王沂孫的詠物詞》)悲傷與靜謐,是此詞的基調(diào)。落葉飛舞,他看到的是深秋的凋零和隆冬的影子,這落葉引發(fā)了他的悲愁,因為他的人生,他一生執(zhí)著眷念的南宋,又何嘗不是深秋時的一片落葉呢? (黃阿莎)
集評 清·陳廷焯:“凄涼奇秀,屈宋之遺意。此中無限怨情,只是不露,令讀者心怦怦然。結(jié)筆落寞。”(《云韶集》卷九)
俞陛云:“《淮南子》云:‘木葉落,長年悲。’見落葉而傷秋,詞人每有此感。但碧山忠愛之忱,出于不容已,故詞中‘宮溝’、‘故國’,觸處生悲。‘渭水’、‘洞庭’句引亂愁于無次,‘山路無人’句嘆劫后之蕭條。下闋因落葉而動鄉(xiāng)思,斷雁殘螀,同其凄韻。此詞‘洞庭’七句及‘前度’以下五句頗警動。”(《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鏈接 專收南宋遺民詞的《樂府補題》。南宋末年,元兵攻打至會稽(今浙江紹興)時,元僧楊璉真伽大肆發(fā)掘宋朝皇帝的六座陵寢,不僅劫掠陵墓中的珍寶,更大施暴虐,斷殘墓主的肢體,引起了王沂孫、周密、王易簡、馮應(yīng)瑞、唐藝孫、呂同老、李彭老、李居仁、趙汝鈉、張炎、陳恕可、唐玨、仇遠等十四位遺民文人(其中有一位作者名佚)的強烈憤慨,他們飽懷著遺民之慟,托物寄情,托志于白蓮(計10首)、蟬(計10首)、龍涎香(計8首)、莼(計5首)、蟹(計4首)等物,藉以抒發(fā)家國淪亡的悲痛。不知名的南宋遺民將這37首詞匯集成《樂府補題》流傳于世。這部詞集受到了清代著名詞人朱彝尊的高度評價,他在《樂府補題跋》中這樣說道:“誦其詞可以觀志意所存。雖有山林友朋之娛,而身世之感,別有凄然言外者。其騷人《橘頌》之遺音乎?”
上一篇:《兩宋詞·唐玨·水龍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汪元量·水龍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