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唐玨·水龍吟》唐 玨
唐 玨
浮翠山房擬賦白蓮
淡妝人更嬋娟,晚奩凈洗鉛華膩①。泠泠月色②,蕭蕭風(fēng)度③,嬌紅斂避。太液池空④,霓裳舞倦⑤,不堪重記。嘆冰魂猶在⑥,翠輿難駐⑦,玉簪為誰輕墜⑧。別有凌空一葉,泛清寒、素波千里。珠房淚濕⑨,明珰恨遠⑩,舊游夢里。羽扇生秋,瓊樓不夜,尚遺仙意。奈香云易散,綃衣半脫,露涼如水。
注釋 ①奩(lián):梳妝用的鏡匣。鉛華:婦女化妝用的鉛粉。凈洗鉛華:化用周邦彥《花犯·詠梅》:“疑凈洗鉛華,無限佳麗。”②泠泠(líng):清涼、凄清的樣子。③蕭蕭:象聲詞,形容風(fēng)聲。④太液池:在唐大明宮內(nèi),內(nèi)植白蓮。⑤霓裳舞:即霓裳羽衣舞,傳說唐明皇制。”⑥冰魂:比喻白蓮品質(zhì)高潔。⑦翠輿(yú):輿,原指車箱。此處以翠輿指代翠綠的荷葉。⑧玉簪:花名。此處以玉簪花代指白蓮花蕊。⑨珠房:蓮子如珠,珠房指蓮蓬。⑩珰(dāng):原指女子的玉制耳環(huán),此處代指白蓮。
鑒賞 《樂府補題》載浮翠山房賦白蓮詞一共十首,有作者九人。十首詞語意相近,詞旨相似,都是托喻后妃,與楊璉真伽盜發(fā)南宋皇室寢陵一事有關(guān)。這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借物托意,暗寓亡國之痛。
起筆以“淡妝”入手,切合白蓮的潔凈之美。女子的不施脂粉正與蓮花的天然素潔相吻合,一個“洗”字,既是寫女子晚來凈洗脂粉的素凈,也暗含白蓮浴水而出時的洗落鉛華。皎潔玉立的白蓮,在清涼的月色中靜放,在清冷的風(fēng)聲中凝佇,它的美是如此絕塵,讓“嬌紅斂避”。在人們的傳說中,唯有楊貴妃有讓花朵羞閉的美貌。而如今白蓮讓嬌嫩紅艷的花朵避讓,于是白蓮之美與貴妃之美,隱隱有了聯(lián)系。
自“太液池空”,轉(zhuǎn)為對白蓮的身世之嘆。《天寶遺事》中,記載唐大明宮內(nèi)含涼殿后有太液池,池中植有千葉白蓮,唐玄宗曾與楊貴妃及貴戚一同在池邊賞花。此處即用此典切詠白蓮。貴妃醉中舞《霓裳羽衣》,玄宗龍顏大悅。曾經(jīng)的華美盛景,如今卻一轉(zhuǎn)為“空”“倦”。以“不堪重記”收束繁華往昔,點明白蓮已凋、盛時已往的今朝。
于是滿懷感傷的詞人輕輕嘆道:“冰魂猶在,翠輿難駐,玉簪為誰輕墜。”這幾句,仍然是既寫貴妃,又寫白蓮。白居易《長恨歌》中以“翠華搖搖行復(fù)止”寫馬嵬之變,以“花鈿委地?zé)o人拾”寫貴妃之死,此詞中的“翠輿”“輕墜”正與其相合。另一方面,“翠輿”也可看作是比擬荷葉,“玉簪”是比擬白蓮花蕊。雖然白蓮高潔的精魂尚在,但翠綠的荷葉已經(jīng)殘敗,白蓮花蕊也已墜落,水中一片凄涼蕭瑟。除此兩方面的綰合之外,正如王沂孫所作《水龍吟·白蓮》能引發(fā)人“藉花以抒感”的感發(fā),唐玨這首詠白蓮的小詞,還能引發(fā)關(guān)于南宋皇室的聯(lián)想。貴妃的遭遇不正與南宋皇室被傾覆的遭遇相似么?“太液池”“霓裳舞”這種種唐時宮中的盛會,不正可以看作南宋時宮廷的享樂么? 在楊璉真伽盜發(fā)的南宋皇室寢陵中,那位孟皇后的頭發(fā)上還插著黃金簪。這遺落在塵土中的黃金簪,不正與“玉簪為誰輕墜”的凄涼一幕極為相似么?
下闋忽然宕開一筆,寫道:“別有凌空一葉,泛清寒、素波千里。”《長恨歌》中記載臨邛道士遍尋貴妃魂靈,終于在縹緲虛無的茫茫海上尋到,此處的想象與之相似。白蓮凋謝后,尚有“凌空一葉”,在清涼寒冷的夜里,遙遠地漂泊在千里之外的水中。同時,結(jié)合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來看,“凌空一葉”“素波”又讓人隱隱聯(lián)想起當(dāng)時漂泊海上的南宋流亡政權(quán)。自景炎元年(1276)元軍入臨安,宋恭帝并三宮北遷,陸秀夫等人即在南海一帶建立南宋流亡政權(quán),至祥興二年(1279),厓山大敗,陸秀夫背負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投海死,楊太后投海死,宋朝徹底滅亡。因此詞中以“淚濕”“恨遠”來形容白蓮的凄苦,暗合貴妃的“玉容寂寞淚闌干”(《長恨歌》)之意,同時也可看作是暗指南宋徹底滅亡一事。“羽扇”三句,寫秋夜的清冷,因白蓮枯萎在秋季,而“遺仙意”又與上闋“冰魂猶在”相呼應(yīng),歇拍歸于無奈的傷痛:“香云易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已消散;“綃衣半脫”,形容白蓮花瓣凋零;“露涼如水”,秋夜中涼意彌漫,讓一切都歸于寂滅。
潔白的蓮花,具有極為豐富的象征意義。被時人稱為“義士”的唐玨,在這首詠白蓮的詞中,既處處切合白蓮抒寫,又以楊貴妃的遭遇為副線。以花寫人,以人寫花。在這二者構(gòu)成的字里行間,分明還有濃烈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三條線索時隱時現(xiàn),耐人琢磨。也許正是從這個角度,清代的著名詞評家周濟認為,唐玨的這一首《水龍吟》,甚至超過了被稱為“思筆雙絕”的王沂孫的同題之作。(黃阿莎)
集評 清·周濟:“玉潛非詞人也。其《水龍吟·白蓮》一首,中仙無以遠過,信乎忠義之士,性情流露,不求工而自工,特錄之以終第一卷,后之覽者,可以得吾意矣。”(《介存齋論詞雜著》)
清·周濟、譚獻:“‘太液’句開,‘別有’句推闡以盡能,‘珠房’句為合,‘奈香云’句一唱三嘆有遺音者矣。”(《詞辨》)
香滿蒲塘圖 【清】 胡公壽
上海博物館藏
鏈接 南宋六陵。陵墓在今浙江省紹興縣富盛鎮(zhèn)。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南宋有六代帝王先后葬于此,擬中原恢復(fù)后歸葬伊洛(今河南鞏縣)皇陵;其中包括高宗趙構(gòu)永思陵、孝宗趙眘永阜陵、光宗趙惇永崇陵、寧宗趙擴永茂陵、理宗趙昀永穆陵、度宗趙禥永紹陵,故此處亦名攢宮山。南宋滅亡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陵墓被江南釋教總攝楊璉真伽掘毀。明洪武年間有所恢復(fù),后又遭毀廢。今六陵基本上被夷為平地,除尚存數(shù)百棵古松及部分礎(chǔ)石外,遺物也多不存。
上一篇:《兩宋詞·陳德武·水龍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王沂孫·水龍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