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詩》言情贈友詩歌
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
這首小詩以奇特的構思深刻地表現了一位思婦的哀怨情懷。
“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劈面一個“試”字,引出分居兩地、珠淚紛落的“妾”與“君”,焦點凝聚,語意沉重,造成一種緊逼的氣勢。細玩詩意可以發現,這位思婦的情感郁積極為濃厚,此時已到了突破的當口。你看她佇立池前,愁腸盤繞,淚水滴滴灑落池中。她似在思念,思念那遠在他鄉的丈夫; 又似在怨望,怨望丈夫的經年未歸,不把自己看重; 然而,她更像在表白,在傾訴,表白自己對愛情的堅貞,傾訴自己與丈夫離別后的一曲衷腸。在這里,寫女是實,寫男是虛,虛者出于主人公的想象,實者則是主人公的當下感受,以虛襯實,實以帶虛,既有形式上的錯落之美,又有內容上的對比之妙,寥寥十字,極耐人尋味。
緊接著,詩人筆鋒一轉: “看取蓉芙花,今年為誰死! ”這兩句十分有力,思婦的感情借此扳轉而達高潮。“看取”猶看看,含有感嘆意味; “為誰死”的“誰”,偏重于思婦一方。意思是說: 看看這池中的芙蓉花吧,它必將為思念、哀怨最深的人死去。原因很簡單: 怨思愈深,流淚便愈多; 流淚愈多,池水便愈咸、愈澀; 在既咸又澀的池水中,嬌柔的芙蓉花還活得了嗎?這里,詩人為了表現出思婦深切的怨思情懷,緊緊抓住流淚這一典型細節,通過對芙蓉花結局的處理,熔夸張、想象于一爐,把現實里的虛變成邏輯發展中的實,從而更深刻地突現了題旨,產生出蕩氣回腸的力量。
不僅于此,它還有更深一層意思在。大家知道,芙蓉是蓮花的別名,古人常用它來比喻女子的美貌,所謂“蓮花泛水,艷如越女之腮”、所謂“芙蓉如面柳如眉”、所謂“芙蓉脂肉綠云鬟,罨畫樓臺青黛山”,便是顯例。如果我們把這里的芙蓉看作是對思婦的比喻,那么,女主人公的形象便有了鮮明的色彩,“今年為誰死”的死者,似亦隱指美如芙蓉的思婦。對愛情的堅貞,使她由思到怨,又由怨返思,淚水橫流,香肌瘦損,柔腸寸斷而終至一死。這信念,這詞語,這情景,極易打動讀者的心靈,如果沒有神施鬼設、精思奇想的功力,絕難寫出這樣的詩句。
有比較才有鑒別。早于孟郊的薛維翰和李白都寫過這類題材的作品,薛的《閨怨》云: “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閣。不笑復不語,珠淚紛紛落。”李的《怨情》云: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边@兩首詩各有千秋,未可輕予軒輊,但拿它們和孟詩一比,即可看出,前二者寫美人,或明書 “怨深”、“含情”,似少蘊藉; 或依次寫來,略顯平板、空泛,似皆不如孟詩設想之奇特,變化之曲折,情感之濃烈。在孟詩中; “試妾”二句似虛似實,亦景亦情,雖未著一愁怨字樣,而深切的怨思之情已躍然紙上;“看取”二句則喻筆生花,文意雙關,至情所發,“真可以泣鬼神矣”! 就全詩來看,前后聯系也極為緊密,緊密之中又不無轉折跌宕,這,大概就是孟詩比前二詩更能吸引并感染讀者的原因所在吧。
上一篇:《怨詩》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息夫人》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