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二十六)》言情贈友詩歌
出都日,距國門已七里,吳虹生同年立橋上候予過,設茶,灑淚而別。
逝矣斑騅罥落花, 前村茅店即吾家。
小橋報有人癡立,淚潑春簾一餅茶。
《己亥雜詩》是龔自珍以七言絕句體形式寫的大型組詩,是龔氏晚年的著力之作,共三百一十五首,占他現存詩歌的一半以上,在近代詩壇上放射出獨特光彩。
《己亥雜詩》寫于道光十九年(1839),這年龔自珍四十八歲。他是在過了十多年的冷署閑曹生活以后,深感個人在京已無所作為,加上備受朝中權貴的打擊、排斥,因而憤然離職,于這一年四月二十三日,輕裝簡從,只身出都的。七月九日到達杭州,九月十五日又從杭州北上,接還家眷,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把家眷接回杭州, 并安置于昆山羽山館。 這次南北往返九千里, 途經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己亥雜詩》就是在這期間陸續寫成的。
這首詩是 《己亥雜詩》中的一首送別詩,是詩人離京,有感于至交吳虹生前來送別而寫的,表現了兩人之間的深厚友誼。
首聯“逝矣斑騅罥落花,村前茅店即吾家”,寫詩人離開京師踏上旅途的情景。以“逝矣”起句,隱含了詩人離京時的心境。詩人騎著馬兒,落花灑在馬身上,前村的茅舍就是自己的投宿之地。這里,“落花”一詞,不但點出詩人離京的季節,同時暗指自己已經離開那種“虎豹沉沉臥九閽” 的官場,已是以“茅店”為家的在野之人了。詩人離京時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面對封建社會的衰敗和自己的處境,他怨恨、憂傷,充滿孤獨,對官場生活戀戀不舍,另一方面,又有一種逃出藩籬,“無官一身輕”的心境。
第二聯“小橋報有人癡立,淚潑春簾一餅茶”,寫詩人與友人途中作別的情景。在詩人離開京師之際,親密朋友吳虹生趕來京郊途中,站在小橋頭等候詩人經過,見面后兩人相攜到茶館飲茶,眼淚都傾灑到茶碗里了。這里用“報”,而不用“望” 、“見”,一方面是說吳虹生來得很早,詩人離小橋還很遠,他就早早在那里等候了,由此看出兩人情誼很深; 另一方面,從詩人離小橋尚遠,就有人向他報告吳虹生在小橋頭等候的消息亦可看出兩人情誼之深,不然,縱使吳虹生在橋頭等候的時間再長一些,別人也不會這么饒舌和多事的。寫吳虹生站在橋頭時用一“癡”字,把吳虹生那種發癡發呆的神情形象地表現出來了,要不是吳虹生與詩人情誼深厚,并且心頭有極大的憂傷和痛苦,是絕不會到這種程度的。寫眼淚時用一“潑”字,使兩人話別時熱淚縱橫,不忍分手的情景躍然紙上,如果不是兩人情誼深厚,分別時眼淚也絕不會流成這樣。
這首詩通過敘事來抒發感情,遣詞精練恰當。另外,由于詩人創造性地運用了七言絕句這種最輕巧、最簡捷、最集中的表現形式,使所描寫的事物和表達的思想感情特別簡練明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上一篇:《山有扶蘇(鄭風)》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己亥雜詩·(三十一)》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