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莊子·盜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又,《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遂隱而死。”又,《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于是文公環綿上山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又《后漢書》卷六十一《周舉傳》:“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唐·李善注引《新序》:“晉文公返國,介子推無爵,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其山,推遂不出而焚死。”
【釋義】介子推也作“介推”、“介子綏”,春秋晉人。晉文公流亡時,他曾有功。文公歸國后祿不及子推,便逃隱,傳說他不出而被焚死,“寒食”節是為紀念他。參看“禁煙”條。
【例句】恰便似介子推在綿山,恰便似子房燒了連云棧。(佚名雜劇《風雨像生貨郎旦》第四折〔五轉〕)形容火勢。
上一篇:元曲典故《今是昨非》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會子》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