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廣雅》:“鑒謂之鏡。”又,《韓非子·觀行第二十四》:“古人之目,短于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又,《呂氏春秋》卷二十《恃君覽·達郁》:“列精子高聽行乎齊湣王……謂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曰:‘公姣且麗。’列精子高因步而窺于井,粲然惡丈夫之狀也。喟然嘆曰:‘侍者為吾聽行于齊王也夫,何阿哉!又況于所聽行乎萬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無所鏡其殘亡無日矣。孰當可而鏡?其惟士乎!人皆知說鏡之明己也,而惡士之明己也。鏡之明己也,功細;士之明己也,功大,得其細,失其大,不知類耳。’”又,《淮南子·俶真訓》:“莫窺于生鐵而窺于明鏡者,睹其易也。”又,《西京雜記》卷三:“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人有疾病在內,則掩心而照之,知病之所在。……”又,唐·杜甫詩《洗兵馬》:“司徒清鑒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沓。”
【釋義】有關鏡或明鏡的記述,古書甚多,不能遍求,只約略舉以上幾條。因鏡能照人疵病,因而將鏡與“道”比附。也用來比喻人的識見與公正;甚至有像《西京雜記》中的傳說故事。后來人們都用來比喻官吏的清正,尤其在戲曲小說中更是如此。
【例句】①你道他是高懸明鏡,南衙內拼的個訴根由,直把冤情洗。(李行道雜劇《包待制知賺灰闌記》第四折[步步嬌])說包公是清正的官員,明鏡高懸,斷案如神。②大人你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身肝膽虛實。(關漢卿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第二折[牧羊關])竇娥希望縣令是個清官,能審察冤情。③今日個幸對清官,明鏡高懸。(關漢卿雜劇《望江亭中秋切鲙》第四折[錦上花么篇]譚記兒稱李秉忠是清官,能秉公辦案。④他清耿耿水一似,明朗朗鏡不如。(佚名雜劇《包龍圖智賺合同文字》第三折[煞尾])說包龍圖比鏡還清明。⑤您揣明鏡懸秋月,照肝膽察實虛,與俺那平人每好生做主。(王仲文雜劇《救孝子賢母不認尸》第三折[紅繡鞋])李氏希望令史明察秋毫。
上一篇:元曲典故《明達賣子》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枚皋談笑》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