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集的幾十篇稿子, 雖然題目林林總總,方式像是談天說地,實際上探索的卻都是文學藝術上的問題。這既可以說是學習心得,也可以說是經驗之談。我好像是來到藝術的大海邊緣撿拾貝殼的弄潮兒似的,在茫茫的海灘上俯身拾起一枚枚小小的貝殼。它們也許是古老的鸚鵡螺和塔貝,也許是美麗的星寶貝和織錦貝,也許是丑陋的骨貝和冬菇貝。不管它和海洋、海灘比較起來是如何的渺小,也不管這種貝殼在乘風破浪,作過萬里壯航,捧過巨大的唐冠貝、珍珠貝和夜光螺的老漁人看來是如何的平凡,而自己呢,翻開沙石,追逐浪花,在海灘上找尋它們,有時沉思,有時驚嘆,可也是花費了一番心血的。在浪濤拍岸聲中,藍天麗日之下,比較它們的形狀,端詳它們的色澤, 自有一番情趣。就在這一意義上,我采用了“藝海拾貝”四個字, 冠題全書。
這10多萬字關于文藝問題的隨筆,是近兩年來陸續寫成的, 曾經分別發表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漢、廣州和海外的報刊上, 其中最主要部分,則是在《上海文學》連載的。在這些文章結集出版的時候,我特別要感謝《上海文學》編輯部,沒有他們的鼓勵,我未必能夠在這樣的時間里寫成這么一部書。自然,從更廣泛的范圍來說,這又是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策方針鼓舞下的產物。我們這些從事文學藝術工作的人,在政治方向一致的前提下, 不是應該竭盡所能來推陳出新,酣暢淋漓地來對藝術問題發揮己見嗎?
理論上的問題, 由于概括了,抽象了, 當它不和具體的事例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往往容易變得枯燥,有時甚至還容易流于偏頗。有一些關于美學理論的文字,就時常存在這個缺點。這一類文章, 有些由于不很注意筆調的優美和行文的情趣, 結果使大量渴望掌握這種知識的讀者望而卻步;美學,也好像變成十分艱深的東西了。這使我不由得想起自然科學出版物中《趣味天文學》 《趣味物理學》一類的書籍來。好些自然科學家, 是怎樣娓娓動聽, 妙語如珠地解釋了天文、物理, 以至于昆蟲、細菌、土壤、礦物的奧秘呵! 世上既有那種趣味的自然科學著作, 自然也應該有更多趣味的文藝理論。既然飽滿的形象和美妙的譬喻,就像童話里的魔棒似的,碰到哪兒,就可以使哪兒變化神奇, 產生魅力,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借用這根魔棒, 多搞幾本饒有趣味的文藝理論書籍,讓最廣大的讀者閱讀的時候,沒有那種“硬著頭皮,正襟危坐”的滋味呢?這本《藝海拾貝》,就是我的一個小小的嘗試。我想寓理論于閑話趣談之中。自然, 主觀意圖如此, 實際上做到多少, 又是另一回事了。
這些文章的內容, 大抵是從一些具體事物出發, 然后接觸到文藝問題的。例如,從鮮花百態,各有妙處談到藝術風格多種多樣的可貴;從并蒂蓮、比翼鳥能夠給人以美感,而雌雄終生擁抱不離的血吸蟲卻只能使人厭惡,談到思想美是藝術美的基礎;從仿真之作的工藝品未能博得人們最大的喜愛談到自然主義的局限性;從齊白石畫蝦,各只蝦姿態不一,談到樸素和深厚的關系;從許多民間詼諧譬喻的深入人心談到幽默的力量;從藝術上一些相反相成的習慣手法談到辯證規律有意識的運用……這里談的事情許多都離不開譬喻。這也許可以豐富人們的聯想,使道理和事物生動鮮明起來。但是,正如一句德國諺語說的: “一切譬喻都是跛腳的。”譬喻又自然存在它的“尺有所短”之處,任何譬喻都僅僅是對比其中的一點罷了, 兩種事物決不可能完全相提并論。如果遇到某些太老成或者太天真的引申者,喜歡譬喻的人就要倒霉了。我們譬喻某個人像鋼鐵那樣堅強, 只是形容他的堅強這一點罷了, 決不是說他沒有思想, 沒有感情, 子彈打不進去,不吃飯毫不相干,等等。這本來是廢話, 因為見到有些筆墨爭端往往由此而生, 只好不避繁冗添上幾筆了。
“你們的寫作經驗是怎樣的?”“文學創作有什么門道嗎?”每一個拿過幾年筆桿子的人, 大概都碰到過人們,特別是年輕朋友這樣的詢問,我也沒有例外。這本小書就算是根據淺見的綜合回答。思想、生活、藝術技巧,對于任何創作者來說,都是缺一不可的。沒有正確的政治思想就像沒有靈魂, 那樣的作品, 只像是一個蠟人, 一朵紙花,一只琥珀里的昆蟲, 一個“買櫝還珠”留下來的盒子。更壞的, 還像一塊砒霜, 一朵罌粟花。缺乏生活知識, 任何有藝術技巧的人也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什么形象、概括、虛構、想像, 都只好“停工待料”。不放入任何東西的真空瓶子里還有什么化學變化可談呢! 不過,在提高思想,深入生活的前提下, 的確還有藝術技巧的一個關卡。同樣一堆蔬菜、肉食、作料, 不同的廚子可以燒出色、香、味不同的菜式。這里面的確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探索和研究。為了更進一步提高無產階級文藝的思想、藝術感染力,技巧問題是決不能等閑視之的?!凹记芍髁x”和完全忽視技巧、藐視技巧的那種觀點, 都是一種極端主義的錯誤態度?,F在, 藐視技巧的人也許不太多了;但是, 以為談論文藝, 思想、生活問題應該大談特談,談技巧則只宜“聊備一格”,否則就有些不妙, 持有這樣觀點的也許還是頗有人在吧! 其實, 在提高政治思想水平、深入斗爭生活、積累豐富知識的前提下,技巧問題不是也應該大談特談嗎?描繪事物, 刻畫細微,概括凝練,栩栩傳神……不正是文學的本領嗎?談文學怎能夠不探求這種本領!而且, 在我們這樣的時代, 文學不再是少數人的案頭擺設, 空前豐富多樣的事物有待描繪,社會主義文藝的思想、藝術力量需要不斷加強,我們不但應該學習繼承前人狀物寫照的本領, 還應該把它發揚光大。這就有待我們這些文學藝術工作者,根據學習和經驗, 不斷整理心得,痛痛快快來各抒己見了。這本書就是從這么一個角度,試圖探索一些和思想、生活知識血緣密結的藝術技巧上的問題的。
當《藝海拾貝》即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刊行的時候,就讓我以這一番話, 作為跋文吧!
1962年9月·從化溫泉
(《藝海拾貝》,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9月第一版。)
賞析 《藝海拾貝》是秦牧的一本文藝隨筆集,是一本有趣味的文藝雜談。196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就發行了10萬冊,說明讀者的歡迎程度。但是這本書在文革中遭到了批判。粉碎“四人幫”之后于1978年2月,它作為第一批再版書又回到了讀者的身邊。
秦牧的書都是自己寫序跋。作為跋,主要寫成書的過程以及與這本書有關的需要交代的問題。秦牧的這篇跋雖然大致也如此,但是他作為一位散文家,寫起一般的文章,也會有不一般的手法。
文章開頭便交代書名的由來。藝海拾貝,這個書名是一個美麗的比喻。書內的63篇文藝隨筆,是作家讀書、觀畫、看戲、察物、體事的記錄。作者把這種并不存心系統論述文學藝術宏觀大問題的文章比作海邊的拾貝。這個比喻至少包含了幾層意蘊:一、借助貝殼的美麗, 比喻生活之美五彩繽紛,藝術之美琳瑯滿目。大海邊,茫茫的海灘上有一枚枚的小貝殼,有的古老,有的美麗,有的丑陋,都是作者十分感興趣的。二、貝殼雖小,卻一樣美麗。作者意在說貝殼的美和大海的美是不可分的。我們不是小看大海,但是我們也在欣賞貝殼的時候領略大海的奇妙無比。寫這些小文章,同樣可以是美的追求。三、撿拾貝殼也是艱苦的勞動。要首先識別各種貝類。秦牧先生知識淵博,說起貝的種類如數家珍,令人驚嘆。因此他就很容易從大量的貝類之中,選出最美的對象。“翻開沙石,追逐浪花,在海灘上找尋它們,有時沉思、有時驚嘆,可也是花費了一番心血的?!边@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創作的過程,有發現、選擇、分析、加工、制作的全過程。這不就是談的文學創作的過程嗎?
關于這本書的寫作經過和寫作的方法,作者說,集子里邊收入的,是近兩年陸續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漢、廣州和海外報刊上發表的文藝隨筆,主要是在《上海文學》上面連載的。沒有《上海文學》編輯們的鼓勵,未必能夠成書。自然,從廣泛的范圍來說,又是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策方針鼓舞的產物,使作者可以“酣暢淋漓地來對藝術問題發揮己見”。秦牧說到他的文章在寫作方法上吸取了科普作者寫作《趣味天文學》、《趣味物理學》的經驗,又說科普書籍的做法是寓理論于閑談之中。他視野開闊,文思活脫,善于從豐富多彩的歷史和現實生活中,萬類紛呈的大千世界中選取素材,生發開去,展開豐富聯想,然后歸結到文藝問題。這樣寫作既豐富了讀者的聯想,又能夠使道理講得十分鮮明和生動。
文章的最后也講到有些年輕朋友所詢問的關于寫作經驗的問題。“這本小書就算是根據淺見的綜合回答?!彼噲D通過形象化很強的語言向大家通俗地講解藝術常識。作文并沒有什么奧妙,寫作經驗也不是一兩句話能夠傳給青年人的。但是他認為進行文學創作,必須在提高思想、深入生活的前提下,重視藝術技巧的問題。為了更進一步提高無產階級文藝的思想、藝術感染力,技巧問題是絕不能等閑視之的?!凹记芍髁x”和完全忽視技巧、藐視技巧的那種觀點都是一種極端主義的錯誤態度。這些論述顯然帶有那個時代的特點。也就是說作者在書中談論技巧時已經感受到不合時宜, 已經感覺到這兩個問題會引起一番爭論。所以寫下的文字左右設防。這在當時是會面對一定風險的。事實證明這些講法在文革當中就遭到圍攻和批判。當我們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忘記這一段不平常的歷史,我們對待這本書就有著一種特別的關注。
上一篇:《背影》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草兒》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