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割讓給日本①, 已經三十幾年了。我們聽見朝鮮有獨立運動②,印度有不合作同盟③, 獨不曾聽見臺灣有什么革命的歷史。臺灣人是我們嫡親的同胞,被割讓了之后,難道就把祖國忘記了嗎?道是我們對于臺灣同胞的一個普遍的懷疑。
還有使我們懷疑更加深一層的是我們常常聽見在廈門地方常常有臺灣人借日本人的勢力來和自己的祖國的同胞斗毆。這是無可諱言的頂不愉快的事實。
有上兩種原因,所以我們對于臺灣同胞下的判斷,是臺灣人不革命,是有臺灣人忘記了中國。
明心君有一天來找我把他做的《一個臺灣人告訴中國同胞書》給我看。我看了才豁然大悟,我們是把我們臺灣的同胞誤解了。臺灣人不是不革命,是革命的消息沒有傳播出來呀!
還有, 臺灣人也不是忘了祖國。廈門地方和中國人斗毆的臺灣人,是日本人收買來的臺灣的無賴, 借端生事, 以好勒索賠款的。——呵哈!原來才是日本人所使用的惡劣的手段。
天大的疑惑在一言兩語之間便解釋了,這可見宣傳的效力是不可輕視的。
臺灣人之所以招誤解,是由于臺灣人自己不肯宣傳,然而臺灣人之所以不肯宣傳,實在是不敢。明心君對我說: 日本人統治臺灣的法律,是不準臺灣人批評政治和非難臺灣政府一切的設施的,假使臺灣人要非難政府,或者加入中國的國民黨,政治結社,做書立說, 向中國人介紹的,均處以相當的有期徒刑或罰金。呵! 臺灣人處在這樣橫暴的高壓政策之下,你叫他怎么肯夠敢于宣傳呢?
我讀明心君的文章使我解了很大的疑惑,聽他一番話,又使我佩服他的勇敢。雖然他的文章不免話而不詳,我希望他本著大無畏的精神,以后更努力介紹,努力宣傳, 以蔚成臺灣民眾的徹底的革命,所以他希望我做篇序,我也就樂于寫了這幾行來表示我自己的意思。
中華民國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序于廣州
(《毋忘臺灣》,廣州丁卜圖書館1926年出版。)
注釋 ①臺灣割讓給日本——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次年,日本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訂立了所謂結束戰爭的《馬關條約》。根據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臺灣被割讓,為日本帝國主義霸占達半個世紀之久。②我們聽見朝鮮有獨立運動——自1905年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后,朝鮮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一直進行著。僅1918年就爆發了 50次罷工, 參加者達6千多人。1919年更發展成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三一”大起義,全國218府有211個府起來響應,起義的群眾達200萬人以上。這次起義后來雖被日本帝國主義者殘酷地鎮壓下去了,但朝鮮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仍不斷發展。③印度有不合作同盟——這里指1919年3月,在印度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當局頒發的《羅拉特法》斗爭的推動下,國大黨領袖甘地(1869—1948)決定放棄與英國殖民主義者合作的計劃,成立“薩蒂亞格拉哈同盟”(即“不抵抗同盟”),號召印度人民采取不合作、消極抵抗的方式,如罷工、絕食等來反抗英國殖民主義者暴力壓迫的斗爭。
賞析 《毋忘臺灣》,作者為明心、楊志成。明心,姓張,名秀哲, 臺灣人,當時是嶺南大學學生。明心寫了《一個臺灣人告訴中國同胞書》,郭沫若為此文寫下了這篇序。后來,楊志成寫出《看了<一個臺灣人告訴中國同胞書>》,并與明心的文章合編成《毋忘臺灣》,郭沫若原序文也就改做這本書的序了。
郭沫若寫此序的基本思路是誤解——解除誤解——誤解產生原因。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來疑問:臺灣割讓給日本已經30多年了,有同樣命運的朝鮮發生過獨立運動,印度產生過不合作同盟,而不曾聽到臺灣有什么反抗的歷史。還有一個頂不愉快的事實,就是在廈門一帶常常有臺灣人借日本人的勢力來和自己的同胞斗毆。于是有了這樣的判斷——帶有誤解的判斷,臺灣人不革命,有臺灣人忘記了祖國。
然而,這么大的誤解,竟然由明心君送來的《一個臺灣人告訴中國同胞書》給解除了。“臺灣人不是不革命,是革命的消息沒有傳播出來呀!”“臺灣人也不是忘記了祖國。”廈門地方和中國人斗毆的臺灣人是日本人收買來的臺灣的無賴,借端生事,以好勒索賠款。原來如此,真相大白!
郭沫若并沒有直接說他所序的書有多么大的現實意義。然而,一本書能解除如此大的誤解,它的意義就不言自明了。這正是作者作序的高超之處。
誤解消除了,作者接著要探究誤解產生的原因。臺灣同胞所以招誤解,是由于他們沒有把真相宣傳出去。沒有宣傳出去,是因為他們不敢宣傳。不敢宣傳是因為處于“橫暴的高壓政策之下”。臺灣同胞沒有言論自由。要將真相告訴大陸同胞,是要承擔巨大的風險的。然而,正是在這么大的風險面前,明心寫出和出版了《一個臺灣人告訴中國同胞書》。這是需要勇敢精神的。郭沫若說“我佩服他的勇敢”。并希望他更加努力,做更多的宣傳工作。
誤解——解除誤解——誤解產生原因,作者寫序的脈絡非常清楚。然而使人佩服的是,作者在這清晰的脈絡里,非常自然地將《毋忘臺灣》一書和他的作者介紹給讀者。《毋忘臺灣》的意義,作者的膽識,都在清晰的脈絡中說明白了。
郭沫若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我們可以從他的一生活動中看出,可以從他的大量文學作品中看出,我們還可以從這篇序中看出。
上一篇:《武林舊事》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沈從文散文選》題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