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間,我們兄弟3個對于寫作練習非常熱心。這因為父親肯給我們修改,我們在旁邊看他修改是一種愉快。
吃罷晚飯,碗筷收拾過了,植物油燈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親戴起老花眼鏡,坐下來改我們的文章。我們各據桌子的一邊,眼睛盯住父親手里的筆尖兒,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爭辯。有時候,讓父親指出了可笑的謬誤,我們就盡情的笑了起來。每改罷一段,父親朗誦一遍,看語氣是否順適,我們就跟著他默誦。我們的原稿好像從鄉間采回來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經過了父親的選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還像個樣兒。
我們的原稿寫得非常潦草,經父親一改, 圈掉的圈掉,添上的添上,連我們自己都不容易念下去。母親可有這一份耐性,她替我們整理,謄寫,像收拾我們脫下來的衣衫一樣。謄寫好了, 少數投到雜志社去, 多數收藏起來。
最近有幾位父執從雜志上看到我們的文章,慫恿我們說: “你們兄弟3個何妨合起來出一本集子。”我們想,我們寫這些文章,原為練習,合將起來, 豈不成了作文本兒?我們又想,學校里同學間歡喜調看作文本兒,或者有人想看看我們的。就把存稿編排一下,請父親復看一遍, 剔去若干篇, 成為這本集子。
父親替這本集子題了個名字, 叫做《花萼》。
三十一年歲盡日
( 《花萼》. 桂林文光書店1943年8月版)
賞析 此文可謂率性而作的率真之文。雖略顯幼稚,但天真憨直之態給我們以清純撲面之感。我們從中體驗到童年的歡欣、成長的快樂和家庭的溫馨,如一片初春的小花,盡給我們美好的遐想。
身為著名教育家、小說家的葉圣陶,對孩子們的教育也是非常民主的。工作之余,他細心地批改孩子們的習作,從不厭倦,且和藹可親,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意見。而且,晚飯后孩子們圍坐在桌邊看父親批改作文,邊爭論的畫面就有一種其樂融融的暖意。從孩子們的眼里,我們看到的是一顆充滿慈愛與關懷的慈父的心。
同樣,從孩子們的視界中,我們也會看到一位愛心充溢、細致周到的慈母形象。她在孩子們的成長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她替孩子們整理、謄寫作文,并寄到雜志社去。沒有母親的細心與培養,這朵小花就不會出土的。
作為習作, 自然說不上成熟,而且有許多瑕點。然而瑕不掩玉,我們從中看到的是童真與童趣,是那份惟有少年才有的清純和自然。大山有大山的氣勢,小丘自有小丘的靈秀。看慣了成年人的許多造情之文,或許更為少年的率性之作而感動,從而喚回那份早已逝去的真情。
那份溫馨的氛圍,和睦的家庭也是我們聚焦之點。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著愛,但惟有愛人,才會愛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愛,才有心情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而我們卻因年齡的增長逐漸把自己包裹起來,失去了愛人愛己的細心。這是成年人的可悲之處。孩子們以其脆響的童聲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他們的一切行動缺乏深遠的謀慮,但體現了他們的真實。他們以欣喜的眼光看待著這個世界,發掘著真、善、美,并以良好的祝愿去對待一切。因此,他們如同小溪一樣清澈見底,容納不下半點灰塵。他們的世界是溫暖如春、遍地花開的童話世界,散發著愛與真誠。這種良好的氛圍不僅僅喚起我們的回憶,更能激發思考,思考著以何種方式去面對這個世界,如何向這個世界獻出自己的一片愛心。
這篇序文猶如一枚愛的石子,在我們心中激起輪輪漣漪。
上一篇:《花史》跋|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虹》跋|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