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白云如帶束山腰,石磴飛空細路遙。
獨倚杖藜舒眺望,欲因鳴澗答吹簫。
【評說】
本詩選自潘正煒《聽帆樓書畫續記》卷下。
《明沈文山水合卷》現藏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文征明題識云:“此六冊為匏庵先生(即吳寬,沈周好友)所作,用筆布景,尤出尋常。匏翁命余補其余紙,余謝不敏,然不能拂其所請,偶擬唐句四聯,漫為涂抹。”(《聽帆樓書畫續記》)沈、文的山水畫冊頁,應共有十幅,后來輾轉流傳,僅存沈畫五幅、文畫一幅。沈周《杖藜遠眺圖》便是其中的第二幅。畫面正中為平坦的巖石,上有一老人正杖藜眺望,山前峰巒起伏,山下白云繞嶺。人物用簡筆畫成,意到即止,卻起著畫龍點睛的藝術作用。而題詩正是以畫中人為中心,寫其眺望所見、所感,詩與畫的意境和神韻互相補充、強化,對應關系非常緊密。
這首題畫絕句雖然短小,卻很講究章法,詩意全從畫題命意生發,緊緊環繞“遠眺”運筆。一、二兩句,描寫畫面景物,也是畫中人望中所見,白云如練帶,繞著山腰,石磴飛空,山路奇險,逼真地傳達出畫幅的風神。第三句轉而寫畫中人的形神和心態。他獨自一人,倚拄藜杖,凝神遠眺,心神舒朗。七個字,將畫幅中心及題詩主體的形、神、心態寫得淋漓盡致。第四句拍合上句畫中人眺望時的心態,潺湲澗水發出泠泠水聲,優美動聽,畫中人心曠神怡,他想要用“吹簫”聲來回答“鳴澗”聲。為了調協平仄和押韻的關系,詩人便改變這層詩意的語法序次,寫成“欲因鳴澗答吹簫”。
上一篇:《題杏花鴝鵒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桃實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