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
長松百尺陰清溪,倒影波間勢轉低。
恰如春雷未驚蟄,髯龍頭角暫蟠泥。
【評說】
本詩選自廣東省博物館藏唐寅《清溪松陰圖》題詩。
這幅畫現藏廣東省博物館,絹本、淡色,縱146厘米,橫73.5厘米。此圖體現唐寅繪畫藝術“密”的美學特征,畫幅上布滿遠山近巖,松樹穿插在巖壁間,下部巖石上坐著兩位高士,昂首觀看松樹。這是唐寅精心學習周臣時期的作品,山石采用小斧劈皴法,明顯地表現出他的老師周臣的畫法。
題畫詩對畫中的人物未著一筆,也就是說題詩并不以山居隱逸為詩旨,卻將詩筆的重點放在畫幅的松樹形象上,再現松樹奇崛之美。首句寫百尺長松枝干蟠曲,枝葉茂密,樹陰覆蓋在清溪上。松樹的身影,倒映在清溪中,水中的松影所處的地勢比較低下。前兩句詩是實寫畫面上的清溪、松陰,叩應畫題和詩題。后兩句詩,詩人采用比喻手法,將溪水中的松陰,比作蟄伏泥中的髯龍。現在,春雷還沒有響動,還沒有驚動蟄伏泥土中過冬的百蟲,髯龍的頭和角暫時還蟠曲在泥中。題畫詩常常展示畫家的畫意和構思匠心。唐寅畫作清溪松陰圖,表現松之奇崛美,為什么要將它比作“暫蟠泥”的“髯龍”呢?詩人黠慧地告訴讀者,這個藝術形象有著深蘊的象征意義,寄寓著畫家懷奇崛之才而屈居下位的深沉感慨。理解了本詩的題旨以后,再來看看畫上的兩位高士,他們昂首觀看松樹,默默沉思著。他們沉思的具體內涵,便是本詩的感嘆。這與晉代左思《詠史》“郁郁澗底松”的用意如出一轍,不過唐寅的詩思完全從畫幅上生發出來的,畫境與詩境融合在一起,愈益耐人深剩
上一篇:《題淺絳山水軸》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潭北草堂圖軸》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