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華
沙水弄夕暉,人家在煙翠。
每于江渚行,悟得米三昧。
李日華(1565—1635),明書畫家、文學家。字君實,號竹懶、九疑。嘉興(今屬浙江)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太仆少卿。能書畫,善鑒別。山水學巨然和吳鎮,蒼郁秀潤,格韻俱勝。淡于仕進,博覽群書,詩文奇古。所作筆記,多論書畫,筆調清雋,具有小品意趣。詩文皆表現閑適情調。著有《書畫想象錄》、 《竹懶畫媵》、《槜李叢談》、 《紫桃軒雜綴》、《味水軒日記》、 《六研齋筆記》等。傳世畫作有《宿遷水溢圖》、 《青山過雨圖》等。
這首題畫詩是闡述畫理的。米三昧,米指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三昧,事物的要訣、精義;米芾畫山水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突破了勾勒加皴的傳統技法,自稱“信筆作之,多以煙云掩映樹石,意似便已。”米友仁繼承父法,自稱“墨戲”。整首詩的意思是說,夕陽的光輝映照著沙灘和溪水,山村人家散落在翠嵐煙靄間,每當我在江濱沙州上散步時,便由此悟到米氏父子山水畫的訣竅原來是從大自然中得來的。
這首詩強調了畫家師法自然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多觀察自然,才能加深對傳統畫藝的理解。所以他主張“山行遇奇樹怪石,即具楮墨四面約略取之,此亦詩家李賀錦囊之儲也。”(引自《歷代論畫名著匯編》, 下同。)中唐著名詩人李賀,每日攜帶筆硯紙張,背古錦囊,騎驢出門旅游,在途中將所見所感隨即寫成詩句投在錦囊中,晚上回來再補充成完整的詩篇。李日華也主張到大自然中去寫生,認為這是最好的學畫方法。
正是由于這一主張,所以他特別欣賞元代山水畫大師黃公望的做法,他以極其欽佩的贊嘆口氣說: “陳郡丞嘗謂余言:‘黃子久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筿中坐,意態忽忽,人不測其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急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噫!此大癡之筆所以神郁變化幾與造化爭神奇哉!”李日華不僅為我們留下了一條極重要的畫史資料,而且還再一次借此闡述他師法自然的重要主張。
上一篇:《題扇頭米山》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施武子所藏揚補之梅》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