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友仁
崇山過新雨,蒼翠濃欲滴。
林深不通人,溪回有吟客。
日落古道空,天青暮云碧①。
何處一聲蟬,幽棲仍自得。
【注釋】
①暮云碧:從江淹《休上人怨別詩》“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句化出。
【評說】
本詩選自厲鶚《宋詩記事》卷四五。
米友仁(1086—1165),宋代畫家,字元暉,小字寅哥、虎兒,自號懶拙道人,原籍襄陽,后定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他是米芾的長子,善書畫,承父法,能傳家學(xué),世稱“小米”。米芾進(jìn)呈他畫作的《楚江清曉圖》,受到徽宗賞識,聲名大振。歷仕大名少尹、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xué)士。湯垕《畫鑒》:“(友仁)作山水清致可掬,亦略變其尊人所為,成一家法。煙云變幻,林泉點(diǎn)綴,生意無窮。”傳世作品有《瀟湘奇觀圖》、《云山墨戲圖》、《云山圖》等。
董源(?—962),五代畫家,字叔達(dá),鐘陵(今江西進(jìn)賢西北)人。南唐時入畫院,曾任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工畫山水,早年師法李思訓(xùn)、王維,郭若虛評他的畫“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xùn)。”(《圖畫見聞志》)董源取二家法,創(chuàng)造自己的風(fēng)格,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多寫江南真境,畫風(fēng)雨溪谷,煙云晦明,千巖萬壑,山石瀧水,畫風(fēng)細(xì)密精致,充分表現(xiàn)出南方山水景色的秀潤多姿。傳他畫法的是江南僧巨然,并稱“董巨”。董源畫風(fēng)對米氏父子、元四家、明代吳門畫派產(chǎn)生過深遠(yuǎn)影響。存世作品有《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龍宿郊民圖》、《夏山圖》等。
米友仁的畫風(fēng),深受董源山水畫的熏染,湯垕《畫鑒》指出:“至米氏父子,用其遺法,別出新意,自成一家。”米友仁自身是畫家,又師法董源畫風(fēng),因此他對董源《夏山圖》的鑒賞,獨(dú)具只眼,題董源《夏山圖》的詩,更寫出他人所不能道的藝術(shù)秘奧。
詩句從畫面上的遠(yuǎn)山發(fā)端。首兩句描寫新雨剛過,疊嶂重巒里的樹木郁郁蔥蔥,蒼翠濃潤欲滴。首句與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的意境相似。次句則與郭熙《林泉高致》論及的“夏山蒼翠而欲滴”相合。三、四兩句寫畫面上近處的林木與溪谷。林木濃密,不通行人,溪水回流,詩人臨流吟唱。第五、六兩句,又寫畫面上遠(yuǎn)處的古道與暮云。這個景象,是從“吟客”眼睛里看出的,“吟客”正在凝望古道,思念著遠(yuǎn)方的友人。隨著詩人視線的移動,畫面景象也不斷變化,從而形成詩思的跳躍,增加詩美的靈動感。結(jié)尾兩句,是詩人觀畫體驗(yàn)。不知從那里傳來一聲蟬唱,空谷回響,分外幽靜,幽棲在這種境界里,悠然自得。湯垕《畫鑒》評董源《夏山圖》說“幽深古澗,使人神情爽朗。”米友仁的詩,除了具體形象地描繪畫面景象、再現(xiàn)畫境美感以外,還能深入領(lǐng)悟畫家的藝術(shù)匠心,將存乎畫境中的“意”,用詩的語言表達(dá)出來,幫助讀者進(jìn)入“神情爽朗”的意境中去。
上一篇:《題董尚書墨跡》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訪戴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