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
三真六草董尚書,北米東邢總不如。
試誦《容臺》好詩句,一縑肯換百硨磲?
朱彝尊(1629—1709),清文學家。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今嘉興)人。通經史,曾參加《明史》編纂。能詩詞古文,為浙西詞派創始者,詩與王士禛齊名,時稱“南朱北王”。有《經義考》、 《日下舊聞》、 《曝書亭集》等,編有《詞綜》、 《明詩綜》等。
這首題書詩是為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墨跡而作的。董其昌,華亭人,生平參見董其昌《題奇峰白云圖》一詩賞析。曾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故曰“董尚書”。
由首句的“三真六草”,可知所題董其昌墨跡為行草。行書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行楷近于真而縱于真,行草近于草而斂于草,董其昌墨跡三分真而六分草,必然是近于草而遠于真的行草。
第二句是說,米萬鐘和邢侗都比不上董其昌。米萬鐘,明代書法家。陶宗儀《書史會要》說: “萬鐘行草得南宮(宋米芾)家法,與華亭董太史(其昌)齊名,時有‘南董北米’之譽,尤善署書,擅名四十年,書跡遍天下。”邢侗,明代書法家,馬宗霍《書林藻鑒》引李維禎云: “侗書法鐘、王、虞、褚、顛米、禿素,而深得右軍神體,極為海內所珍。”這兩位書家都是董其昌同時代人。米萬鐘為順天(今北京)人,邢侗為臨邑(今屬山東)人,故曰“北米東邢”。在朱彝尊看來,北米東邢總不如董其昌,這就點出了董其昌是時代書壇上領袖群倫的人物。朱彝尊的評價,是公正的,符合史實的。
為什么董其昌能超越米萬鐘、邢侗之輩?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董其昌才藝學識超人。劉熙載《藝概·書概》說: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又說:“書可觀識。筆法字體,彼此取舍各殊,識之高下存焉矣。”董其昌能詩文,其《容臺集》有文九卷,詩四卷。他富于藝術修養,見多識廣,其書畫論著《畫禪室隨筆》時有妙論,如畫貴有士氣之說就對宋元以來的文人畫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朱彝尊“試誦《容臺》好詩句”一句,就是看到了董其昌墨跡中的士氣——書卷氣,故而予以高度評價。
“一縑肯換百硨磲”。縑,雙絲的細絹。古人寫字有用絹的,此處指代董其昌墨跡。硨磲,亦作“車渠”。熱帶海洋中的一種動物,此指硨磲殼,古稱七寶之一。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 “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這里泛指珍寶。論書詩第四句意為:董其昌一件書法作品,怎肯調換一百個硨磲殼呢?肯,豈肯,表反詰之詞。這句是用正面映襯的手法以突出董其昌墨跡的珍貴無比。
朱彝尊這首題書詩,寫得通俗流暢,平易近人,不砌詞藻,不用典故,讀來極易上口,令人感到清新可喜。
上一篇:《題荷花》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董源夏山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