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郁郁層巒夾岸青,春山綠水去無聲。
煙波一棹知何許?鶗鳩兩山相對鳴。
朱熹以理學家著稱于世,思想學術上具有多方面的成就,文學上也詩文兼擅。就詩而言,現存有一千二百余首。他為詩主張平淡自然,應當是“說出的”,而不是“做出的”,不靠堆砌典故和雕繪藻飾。這兩首詩可說是一例證。
第一首詩,先從昨夜風雨寫起。扁舟一葉,航行于水口之間,恰遇風雨。至于風雨大小如何,字面上沒有明說,只用了“雨一蓑”三字,讓讀者自己去揣量。情況很清楚,如是毛毛細雨,行舟人自當不在話下,而要披上蓑衣,則雨勢不小可知。由于夜間宿臥艙中,不得目睹雨橫風狂之勢,但從船的顛簸情況來看,江間的風浪也自然洶涌異常,但究竟如何?實難估料?!皾M江風浪夜如何?”對一場大風雨之后的結果,充滿了疑慮。因此第二天早晨,就迫不及待地“試卷孤篷看”,欣喜地發現“依舊青山綠樹多”!與前兩句形成對照,從昨夜風雨而產生的惴惴不安之情,在今朝卷篷一看之后,轉而變為喜出望外的歡愉,因為兩岸的青山綠樹依舊蒼翠繁茂如昔。在吟誦這首詩時,不能不想起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朱熹的這首詩有從這兩首詩詞脫化之跡,但境界、格調卻絕然不同。這首詩所表現的不是風雨后群花凋謝的憐惜之情,而是著重寫大風雨之后青山綠樹依舊聳青披翠的那種風雨其奈我何的氣勢精神,是經歷重大摧折后仍然如故的蓬勃生機。
第二首開始一句,緊承上首末句“依舊青山綠樹多”之意,再濃墨重染一筆:“郁郁層巒夾岸青”,行舟水口,放眼觀覽,兩岸的翠巖碧嶺,連綿重疊,到處是青山綠水,天地間充滿了郁勃流蕩的生機和春意。隨著湍急的江水,輕快的小舟,青山綠水不斷閃現過去,剛剛看到的很快又消失了,無聲無息,無影無蹤。這可以是寫實景,但“去無聲”者又豈只是急水輕舟旁的綠水青山!大自然中的一切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變化消逝之中,稍不留意,就會錯過,或者永難挽回的失去。“煙波一棹知何許”就實際的水口行舟而言,自當有其明確的去向、目標,但浩茫的人生煙波中,也確有中流彷徨困惑不知何從的行舟者!人生如流水,時間不待人?!谤書F兩山相對鳴”,鶗鳩,也就是子規、杜鵑,常在暮春時節鳴啼。屈原《離騷》中說:“恐鶗鳩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眱缮靳書F相對而鳴,表明春光行將消逝,在詩人耳中聽來,無疑是時間流駛的信號。
朱熹作為理學家,主張“詩言志”,應當在詩中申述有益的道理,但又提倡詩要平淡自然,不墜理障。《水口行舟》這兩首詩,并非意在說理,而是記游敘行,形象鮮明,生意盎然,但生動的形象描繪中,又不著痕跡地蘊含理趣,耐人玩味。
上一篇: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孝祥《野牧圖二首》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