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
小艇相從本不期,剡中雪月并明時①。
不因興盡回船去,那得山陰一段奇②。
【注釋】
①剡中:指剡溪,曹娥江的上游,因王徽之曾在此夜訪戴逵,亦名戴溪。②山陰:今浙江紹興。
【評說】
本詩選自厲鶚《宋詩紀事》卷三七。
曾幾(1084—1166),宋代詩人,字吉甫,原籍贛州(今江西贛縣),后遷居河南洛陽。歷任校書郎、廣西運判、秘書少監等職。僑寓上饒茶山寺,自號茶山居士。著有《曾文清公詩集》。
《訪戴圖》為徐明叔所畫。徐明叔,即徐兢,字明叔,宋徽宗時人,工畫山水人物。訪戴,即《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的王徽之的故事。王徽之居山陰時,一晚天降大雪,開室酌酒,忽憶好友戴逵,當時逵遠在剡溪,即夜乘輕船往訪,經一宿方至。到了門口,卻不入內,人問其故,王徽之曰:“我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徐明叔的《訪戴圖》即是據此而畫的,而曾幾的題畫詩又把畫中形象轉化為詩意。詩的首句“小艇相從本不期”,卻是對《世說新語》中故事的翻案,詩人認為王徽之雪夜乘舟往剡溪,本來就沒有準備去看戴逵,而是“剡中雪月并時明”,去欣賞剡中月夜雪景的。這就給晉人任誕使性的行為增添了新的內容。“不因興盡回船去,那得山陰一段奇”兩句則進一步翻案,王徽之如果不是因為興盡而返舟,哪里能夠欣賞到山陰道上那奇異的風光呢?王徽之的行為雖讓人不可解,但他去時欣賞到了剡溪的美景,回時看到了山陰的奇景,一路上收獲極豐,能不能見到好友戴逵確已不重要了。詩人曾幾運意高妙,詩語警策,從一個新的角度對王徽之訪戴這一怪誕行為作了詮釋。陳衍《宋詩精華錄》認為曾幾此詩是“晉人行徑,寧矯情翻案,決不肯人云亦云”。不管曾幾的翻案有無矯情的成分在,從詩的意韻看,曾幾此詩確可稱為“佳作”(趙與虤《娛書堂詩話》)。
上一篇:《題董源夏山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鄧國材水墨寒林》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