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人們登山臨水,觀賞泉石花木,進入佳麗境地,看到幽美的自然風光,總要用“景色如畫”的話來形容它們。反之,人們觀看繪畫作品,又常常以“逼真”形容之,誠如宋洪邁所說: “至于丹青之好,好事君子,嗟嘆之不足者,則又以逼真目之?!?(《容齋隨筆》)題畫詩中常用以“真”寫畫的表現手法,就是以人們這種自然審美意識為客觀基礎的。
景云這首《畫松》詩,以“真”寫畫,藝術構思非常巧妙。景云,是盛唐時代詩僧,與岑參同時,岑參于天寶元年(742)曾訪景云和尚于偃師(今屬河南)東,作《偃師東與韓樽同詣景云上人即事》詩。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總論詩僧時,載其名。景云善草書,學張旭,筆勢飛騰,令人驚駭,事見《宣和書譜》、 《書史會要》。有詩三首傳世。景云寫這首題畫詩,沒有從用筆、設色、氣韻、形態等方面去描繪畫松的具體形象,卻一開始便抓裝真”字,寫出“畫松一似真松樹”句,作為全詩詩脈。次句便引導讀者從“真”松樹落想,要大家試著回憶,是否記得在哪里見到過它?第三句,詩思陡轉,詩人突然記起來: “曾在天臺山上見”。天臺,山名,在今浙江天臺、臨海兩縣境內,景色壯麗,山上多松。結句拍合全篇,是說這一株“真”松樹,記得曾在天臺山上“石橋南畔”見到過,順石橋向南數,序次為第三株。全詩短短四句,環繞著“真”松樹展開思路,將畫上之松當作現實生活中的、有著具體生長地點的真松,不斷強化“真”的藝術效果,從而表現畫松的真實感,以真寫畫,贊頌這幅松畫藝術造詣超妙絕倫。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本詩只字不及松畫,而畫松之美自見,如此著筆,遠比排列若干形容詞、聯綴一連串贊語,要生動形象得多,更具有藝術力量。
白居易對景云的《畫松》詩,確炷一瓣心香,他的題畫詩《畫竹歌》,明顯地接受了《畫松》的熏染。 “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里雨中看?!彼木湓娨猓c“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的藝術構思,如出一轍。明代謝榛卻說: “釋景云《畫松》詩,全襲樂天,未見超絕,皎然所論三偷,云公可當一二?!?《詩家直說》)謝榛失考景云、白居易的生活年代,倒置兩位詩人的時序,以至誣云公為偷手,全襲樂天詩,實在是冤枉了景云和尚。
上一篇:《畫松》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畫梅》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