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五)》言情贈友詩歌
悵恨獨策還①,崎嶇歷榛曲②。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③,只雞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⑤。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詩中一開始,就使我們看到一個懷著悵惘心情的老人,孤獨地扶著手杖在荊棘叢生的山間小道中踽踽獨行。詩人憂郁的感情因何而生? 他又是在哪些問題上感到悵惘? 詩人在此詩中沒有說明。組詩《歸園田居》 ,全詩共五首,它們各自獨立成篇,但它們在內容和情緒上卻有某種聯系,可謂篇斷而意連。“悵恨獨策還”是 《歸園田居》 組詩的最后一首,它和第四首在內容、情緒上的聯系更是超過組詩中的其他幾首。組詩第四首的內容是: 某日,詩人偕同子侄作山林之游。廣袤的大自然,使詩人感到無比的欣悅。然而,他們在漫游中又遇見了不少村落的廢墟和累累荒冢,這些,使詩人頗生感慨,于是,山澤之游的愉悅心情悉被破壞,代之而生的便是悵惘、抑郁和孤獨的感情。這些,正是前一首詩中所表現的內容和情緒。
然而,詩人畢竟是襟懷曠達之人。所以當詩人看到崎嶇的山間小道旁那股汨汨地流淌的清泉,便立即又興奮起來了。“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既然遇到這樣清澈的澗水,為什么不用它來洗洗我的足呢?于是詩人便自然地將足伸進了澄澈透明的澗水,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給自己帶來的這種賜予。如果說,山澗濯足是詩人情緒由悵恨而歡快的一個轉機,那么下邊的設酒宴鄰便是詩人歡快情緒的延續和發展。詩人與農民鄰居的友誼使他從現實的痛苦中得到了解脫,不由得對此作出熱情的傾述和謳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語氣是多么質樸,禮儀是多么簡單,可情意卻是多么深厚! 陶淵明的近鄰,全是農民。詩人這次所宴請的正是這些農民。《歸園田居》 這一組詩,是詩人辭官歸田的第二年寫的。青年時代的陶淵明,同樣懷著建功立業,大濟蒼生的宏愿,“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之五),正是這種人生理想的生動寫照。可是,當詩人進入仕途之后,他所看到的卻是政治的腐敗,官場的黑暗,人心的險惡。“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停云》 ),整個時代都是一片昏暗,看不到一線光明和希望。“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 (《感士不遇賦》) 這“密網”、“宏羅”二詞,可以說是對當時腐敗的官場和黑暗的政治所作的最正確而又形象的概括。于是詩人毅然辭官歸田。正因為詩人對黑暗的現實有了深切的體會,所以當他一回到農村,便感到猶如羈鳥重歸舊林,池魚再返故淵那樣親切。和官場相比,他覺得農民是那么的淳樸,特別是當他親自躬耕之后,他和農民披草相來往,共話桑麻長。共同的勞動,使他和農民之間產生了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感情,從而建立了真誠的友誼。所以,詩人與農民酒食相贈已成了他田園生活的重要內容,這在陶詩中多次提到,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其二》)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 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 (《飲酒》之九)“ 故人賞我趣,執壺相與至。數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飲酒》之十四) 而本詩所說的“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則是陶詩中第一次提到的詩人設酒歡宴農民。但是,雖然是詩人第一次與農民酒宴相聚,可他們之間的感情卻是何等融洽,氣氛又是何等熱烈! 這是融洽的感情和熱烈的氣氛在“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的詩句中更是達到了高潮。天黑了,但主客的酒興方濃,于是燃起荊薪,在熊熊的火光旁開懷暢飲,這是何等的簡樸! 然而又是何等的富有情趣。夜闌了,他們酒興依然未盡,于是,不知不覺迎來了第二個黎明。詩人不無遺憾地發出了“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的一聲嘆息。這短短的一聲嘆息,最清楚不過地說明了,歡宴過程中賓主的感情是何等融洽!宴會的氣氛又是何等熱烈!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寫文人與農民共同飲酒的詩歌并不算太少、但寫得這般情濃意深,賓主之間又是這樣融洽無間,平等自然,情真意淳,卻是唯陶詩所獨有。
注釋
①策還: 扶杖回家。②榛曲: 草木叢雜的地方。③漉:以布瀝酒。④近局: 近鄰。⑤天旭: 天明。
上一篇:《寡婦詩》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得樂天書》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