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曾在天臺山上見①,石橋南畔第三株。
【注釋】
①天臺山:在今浙江天臺、新昌兩縣境內,景色壯麗,山麓有著名的國清寺。
【評說】
本詩選自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七一。
景云(生卒年不詳),盛唐時代詩僧,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三總論唐詩僧時,載其名。他與岑參同時,工詩,亦善草書,筆勢飛騰,事見《宣和書譜》、《書史會要》。
岑參有《偃師東與韓樽同詣景云上人即事》詩,云:“山陰老僧解楞伽”,可見他是浙江會稽人,無怪他對天臺山十分熟悉,一看到松畫,便指認它是天臺山石橋南畔的真松。詩人運用“以畫作真”的寫作手法,起筆便抓裝真”生發,由畫松說到真松,第二句,再用疑問句“且待尋思記得無”句一逗,很自然地引出三、四句詩意,說到曾在天臺山上見到過這株松樹,順石橋向南數到第三株便是它。全詩不是從松畫的用筆、設色、具象、氣韻等方面下筆,具體再現松畫形象和表現畫藝的水平,只字不談“畫”,卻將畫上的松樹當作現實生活中的真松樹,強調畫松的真實感,透出松畫之美,從而贊美畫家的藝術造詣。白居易明顯地接受此詩的藝術感染,寫出《畫竹歌》:“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里雨中看。”其詩意與景云的《畫松》,一脈相承。
上一篇:《畫楊梅答韓克瞻》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畫松》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