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春到已多時,幽禽尚未知。
上林無限好①,何事立枯枝?
【注釋】
①上林:上林苑,秦時舊有,漢武帝時擴建,周圍至三百里,離宮七十所。苑中養(yǎng)禽獸,供帝王春秋打獵,司馬相如曾為之作《上林賦》。
【評說】
本詩選自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七四。
方孝孺《1357—1402),明代詩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今屬浙江)人。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為之改為“正學(xué)”,故世稱“正學(xué)先生”。謚文正。嘗從宋濂學(xué)文。洪武中任漢中府教授,惠帝時任翰林侍講。后燕王朱棣發(fā)動兵變,奪取王位,逼其起草詔書,而他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字,終于被殺,株連親友八百七十余人。為文力主“神會于心”,其文縱橫豪放,詞氣鋒利,著有《遜志齋集》。
方孝孺耿介不阿的“硬”氣在這首題畫詩中,同樣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詩歌的前兩句:“春到已多時,幽禽尚未知”,乃畫中實景的描繪,而后半首中的“上林春色”則是詩人的想象。春日早已來臨,那兒上林苑中也就應(yīng)如司馬相如所寫的那樣,百草眾卉“應(yīng)風(fēng)披靡,吐芳揚烈,郁郁菲菲,眾香發(fā)越,肸蚃(xi xiang,香氣四達而入人心脾)布寫,晻薆咇茀(an ai bi fu,香氣盛貌)”(《上林賦》)。但是畫中的鳥兒似乎對眼前的無限春光尚不知覺,實際上這是視而不見。春日的舒盛繁茂與幽禽獨立枯枝,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反差,究竟造成這一反差的原因是什么呢?“上林無限好,何事立枯枝?”這一發(fā)問,起到了以虛照實,啟人深思的作用。詩畫通過虛實比照,以自然喻社會,語言含蓄,而態(tài)度卻非常明朗,這不就分明在表白:為了保持“老木蟠風(fēng)霜”(黃庭堅《題子瞻枯木》)這一高風(fēng)亮節(jié),寧愿獨立枯枝,甘受寂寞也不求無限“春光”和“錦繡”。理解這首詩最好的注解,莫過于方孝孺以其實際行動和生命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上一篇:《李端端圖軸》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柯敬仲墨竹》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