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踏莎行 賦稼軒集經句》·辛棄疾
辛棄疾
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這首詞大約作于宋淳熙九年(1182)。辛棄疾給他在帶湖的新居取名“稼軒”,并以之作為自己的別號,又寫這首詞說明了他的用意。詞中借用儒家經典中的詞句,抒發個人備遭打擊的怨憤。
開頭二句,分別集自《易經》和《論語》: “進退存亡”,即《易經·乾·文言》: “知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行藏用舍”,典出《論語·述而》,孔子對其弟子顏淵說: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小人請學樊須稼”,也出自《論語》,據《子路》篇記載,孔子的弟子樊遲(名須),請教孔子怎樣種莊稼,孔子不滿意地說: “小人哉,樊須也。”辛棄疾集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應當知道,該進就進,該退就退,該留就留,該去就去。用我,我就干去;不用我,我就退隱。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我要像樊須那樣,學種莊稼,退隱歸田。表示決不與朝廷中的乞和派同流合污!
“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二句均出自《詩經》。《詩經·陳風·衡門》: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詩經·王風·君子于役》: “日之夕矣,牛羊下來。”作者用這兩句現成詩句,進一步描繪自己怡然自得的村居生活:居住在用衡(橫)木做門的簡陋的房屋里,傍晚看牛羊成群地歸來。
下片: “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三句分別來自《論語》、《孟子》、《禮記》。《論語·衛靈公》說,衛靈公問孔子如何打仗,孔子回答說: “軍旅之事,我沒學過。”第二天便匆匆離開衛國。《孟子·萬章上》說:孔子離開衛國后,“遭宋桓司馬”。孔子在宋國的大樹下,同弟子們演習周禮,司馬桓魋聞訊趕來,砍倒大樹,要殺孔子,他慌忙逃走。《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說: “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作者用三個典故,比喻自己的遭遇。
“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二句均典出《論語》。《論語·微子》: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桀溺諷刺子路跟著孔子到處奔走,迷不知返,并嘲笑孔子徒勞無益。《論語·憲問》:微生畝問孔子: “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 (你為什么到處奔走,豈不就是個好諂媚的人嗎?)對他進行指責。在這里,作者用自我解嘲的口吻,結束了他的詞篇。我用不著像孔子那樣,終日惶惶不安地為大事操勞,學長沮、桀溺在這里好好種田吧。
稼軒作詞,巧于用典,有明用、有暗用。這首詞,共十句,句句用典,而且全部是明用,用得十分熨貼。全篇運筆從容不迫,揮灑自如。是引典入詞的一個范例!
上一篇:劉克莊《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