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綬
鴝鵒無言立晚風(fēng)①,孤村竹樹自成叢。
不知鎖向雕籠者,得似空山翠水中?
【注釋】
①鴝鵒(quyu):鳥名,也作鸜鵒,俗稱八哥。
【評說】
本詩選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姚綬《寒林鴝鵒圖》題詩。
姚綬(1423—1495),明代畫家,字公綬,號谷庵、云東逸史、丹丘生,嘉善(今屬浙江)人。天順間進士,歷仕監(jiān)察御史、永寧府知府。善畫山水、竹石、水墨花鳥。徐沁《明畫錄》:“(綬)工山水,仿吳仲圭,墨色淹潤。”著有《谷庵集》,存世畫跡有《寒林鴝鵒圖》、《枯木鳴禽圖》等。
姚綬的《寒林鴝鵒圖》今存,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立軸,水墨,紙本,縱116.7厘米,橫29.6厘米。此圖構(gòu)圖簡練,風(fēng)格粗獷,下部畫一塊頑石,一簇枯草,幾枝殘竹,中部畫兩枝枯樹,用籀書筆法畫成,挺勁老練。一只鴝鵒,獨立于枯枝上,以重墨點寫而成,側(cè)身回首,神態(tài)自如,似乎在警惕地注視著下方。姚綬的詩題寫在右上方空隙處。
這首題詩一、二兩句先寫畫面景物。孤村里幾枝枯木殘竹,畫面顯得蕭疏蒼涼,鴝鵒無言,獨立晚風(fēng)中,卻自由自在。三、四兩句,由畫面拓開思路,運用對比手法,將寒林鴝鵒與鎖向雕籠的禽鳥進行比照描寫。鎖向雕籠的禽鳥,飲水、食物齊備,非常安全,但被禁錮著,失去自由。而寒林里的鴝鵒雖說要時刻警惕他物的傷害,但它生活在空山翠水之中,自由飛翔。詩人在結(jié)句使用疑問語氣,一變直敘之弊,表達出詩人擺脫牢籠、追求自由的心愿,增加詩句的情趣,也豐富了詩作的意蘊。
上一篇:《寄上荊渚因夢廬岳乃圖壁賦詩》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寒菊》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