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似不似,真不真。
紙上影,身外人。
死生一夢,天地一塵①,
浮浮休休②,吾懷自春。
人謂眼差小,又說頤太窄③,
但恐有失德,茍且八十年。
今與死隔壁,七十四,八十三,
我今在后,爾已在前。
茫茫者人,悠悠者年。
茫茫悠悠,壽夭偶焉。
爾形于紙,我命于天。
紙八百,或者有,天八百未然。
生浮死休,似聊盡其全。
陶潛之孤,李白之三杯酒,相對曠達猶仙。
千載而下,我希二賢。
【注釋】
①一塵:道家稱人世為“一塵”。沈汾《續仙傳》:“(丁約)謂子威曰:‘郎君得道,尚間兩塵。’子威問其故,答曰:‘儒謂之世,釋謂之劫,道謂之塵。’”②浮浮:人生虛浮無定,故曰“浮生”,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亭》:“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③頤:腮,下頜。
【評說】
本詩選自顧麟士《過云樓續書畫記》卷四。
要深入理解這首題畫詩,有必要先讀讀沈周寫過的其他幾首題寫小像的詩。六十歲時,王理之為沈周畫過一幅小像,沈周作《王理之寫六十小像》:
王生見我精神熟,照寫今吾瘦于竹。問年初及六十人,饗世渾無半分福。
一味耽農百不便,門前湖水漲低田。饑來讀書不當飯,靜里安心惟信天。
風茅雨壁溪堂破,貧賤生成今老大。隱服還勞郡守遺,私篇或辱尚書和。
草木當衰不復真,紙間座上兩浮塵。是非非是都休辯,聊記明時無用人。
六十四歲時,弟子孫艾為他畫過一幅肖像畫,他題《孫世節貌陋容請題》詩云:
白頭盡是老便宜,六十余生天地私。學舞固無長袖子,出游還有小車兒。
緣陰如水微吟處,紫袷含風半暖時。瘦影任君描寫去,百年草木要相思。
七十四歲時,孫艾又為沈周畫過一幅小像,沈周作《自題小像》,云:
七十四年,我未識我。丹青一面,是否莫果。
傍觀曰真,我隨可可。以真生假,唐臨橘顆。
以假即真,物化蟲臝。真假雜糅,奚較瑣瑣。
但感白須,長者半墮。顴盧

嗚呼老矣,歲月既夥。茂松清泉,行歌笑坐。
逍遙天地,一拙自荷。
正德元年(1506),沈周八十歲,趙中美為之畫作肖像,沈周自題云:
人謂眼差小,又說頤太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
面目何足較,但恐有失德。茍且八十歲,今與死隔壁。
本詩題寫的這幅小影軸,乃沈周自畫,后為顧麟士所得,他在《過云樓續書畫記》卷四記云:“先生自寫小像,烏巾赤舄,袖手嶷立,道氣盎然,極自得之趣。上方題詩,不載本集。”這幅畫,經金心蘭、吳昌碩、陸廉夫、顧莼生和顧麟士諸人共同賞鑒,當為可信。詩句說:“七十四,八十三,我今在后,爾已在前。”可知繪影在七十四歲時,故云“爾已在前”,“爾”即指自寫小影。題詩則在八十三歲時,故云“我今在后”,我即是畫家自己。正因為這首題詩寫在他死以前不久,所以他將自己過去寫過的一些詩意融入這首詩中,比如“人謂眼差小”以下五句,變化運用八十歲時的題詞。全詩曠達適性的情懷,也可以在《王理之寫六十小像》、《孫世節貌陋容請題》諸詩中找到影子。因此,我們不厭其煩地引錄他的四首自題小像詩,目的就是讓大家看到沈周思想的脈絡。
沈周這首題寫自己畫像的詩,抒情言志,用體式非常自由的長短句古詩寫成。前八句,“真”、“人”、“塵”、“春”,押平聲真韻,總寫自己超然自適的心懷、“以假即真”的生活方式、生浮死休的人生態度,正是詩人經歷一生生活風波以后的自我觀照。后二十五句,押平聲先韻,寫自己觀畫像后的感喟。詩人面對自己的小像,面對逝去的八十多年的生活,不以“眼差小”、“頤太窄”為遺憾,卻“但恐有失德”,日夕警惕自己不要“失德”,這是石田老人很可貴的品格。接著,他感嘆年壽短長,死生由命,但求順情曠達,適性全真,從字間行間,透露出詩人淡泊名利的情操和襟懷。全詩藉為自己畫像題詩的機會,回顧反省走過的人生道路,百感交集,感慨萬千,因此,他使用了字數不定、句式靈活、用韻自由的體裁樣式寫成這首詩,內容和形式結合得非常完美。
上一篇:《題羲、獻法書》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自畫新羅山人小影》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