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遠
見說書窗暫臥龍,神傳妙訣助奇鋒。
也知外國人爭學,唯恨無因乞手蹤。
本詩孫望《全唐詩補逸》編入“友邦下·新羅國”。崔致遠,晚唐時朝鮮古國——新羅人。字海夫,號孤云,湖南之沃溝(新羅地名)人。幼穎慧絕倫,年十二,從商舶入中原。十八舉進士第,官至翰林學士、兵部侍郎、武城太守等。有《桂苑筆耕集》、 《中山覆簣集》等。洪奭周《校印桂苑筆耕集序》: “吾東方之士,北學于中國,而以文聲天下者,亦自崔公始。”《筆法》是他題詠外國友人爭學中國書法的一首絕妙好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可貴史料,值得細加品賞。
詩篇展現了這樣的動人圖景:書窗之下,幾案之前,一位書法家正在握管揮毫,舞筆如景山興云,送腳如游魚嬉水;揮運之間,或重若奔雷,或輕若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對于這位書法家,崔致遠譽為暫時請來的“臥龍”。臥龍,過去比喻隱居的俊杰。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徐庶“謂先主曰: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詩中用以比喻杰出的人才。這位臥龍先生為什么能揮寫得如此得心應手呢?這是由于所謂“神傳妙訣助奇鋒”。
關于神傳書訣或筆法之說,中國古代書論中流傳頗多。宋陳思《書苑菁華》就載有王羲之《記白云先生書訣》:
天臺紫真謂予曰: “子雖至矣,而未善也。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貴盈,外貴虛;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遠;望之唯逸,發之唯靜。敬茲法也,書妙盡矣。”言訖,真隱子遂鐫石以為陳跡。唯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將軍王羲之記。
唐虞世南《勸學篇》也說,王羲之于山陰寫黃庭經,感三臺神降;其子獻之于會稽山見一異人,披云而下,左手持紙,右手持筆,以遺獻之。接著有如下一段對話:
獻之受而問之曰:君何姓氏?復何游處?筆法奚施?
答曰:吾象外為宅,不變為姓,常定為字,其筆跡豈殊吾體耶?
王獻之極為佩服,退而臨寫,過了三年, “竟昧其微”。這類傳說是荒誕的,有的是故弄玄虛,說得神乎其神。孫過庭《書譜》就一針見血指出: “假托神仙,恥崇家范,以斯成學,孰愈面墻!”不過,人們從這類傳說中還可悟出兩點:一是在故玄其說中有著書藝辯證法的哲理因子,如陰陽、疾澀、起伏、遠近等;二是可窺見書藝臨習中書訣、筆法的極端重要。正因為如此,歷代“筆法訣”層出不窮。如東漢蔡邕著有《筆論》;唐歐陽詢著有《八訣》、《三十六法》、《傳授訣》、《用筆論》;李世民有《筆法訣》;張懷瓘有《論用筆十法》;顏真卿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李華有《二字訣》;韓方明有《授筆要說》;盧攜有《臨池訣》;宋陳思有《秦漢魏四朝用筆法》;元陳繹曾有《翰林要訣》……可見,崔致遠詠書詩以《筆法》為題,良有以也。至于詩中的“神傳妙訣助奇鋒”,似乎是所謂“夢神人論書而字體加妙” (《宣和書譜》)的荒唐不經之語的詩化,其實,也不過是將現實地生根于墨池中的“筆法訣”之類,升華到天上從而使詩更有意趣罷了。把書訣、筆法和臨池工夫結合起來,就必然會助其奇鋒,于是,敏思藏于胸中,巧態發于毫端,奇跡般的書跡就被創造出來了。
第三句點出主旨,外國人也爭著學習中國書法。這并非虛語,新羅和唐朝往來甚密,新羅人來唐,其中專家或兼學書法者甚眾,回國又帶去中國書跡,書法成了溝通兩國友誼的重要紐帶。再說初唐時的高麗(今朝鮮),十分尊愛書家歐陽詢。唐張懷瓘《書斷》就說: “皇朝歐陽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高麗愛其書,遣使請焉。神堯(唐王)嘆曰: ‘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王文治《論書絕句》也據史實寫道: “貌寢工書有率更(歐陽詢為率更令),高麗貢使盡知名……”中國書法對日本更有深遠影響。隋朝時日本使者往來,通過百濟而帶去漢字書法。 “結因緣于此橋,成果實于彼岸”,至奈良朝而書道大盛,熱烈地追求著唐風。以后,唐風書法在日本經久不衰……書法,在友邦間成了披著藝術美之霓裳羽衣的使者。
“唯恨無因乞手蹤。”原注: “南朝蕭子云善書,齊(亦作百濟)使人求手蹤,以為國寶。”這條注是有史為證的《南史·齊高帝諸子上》:
(子云)出為東陽(今浙江金華)太守,百濟國使人至建鄴(今江蘇南京)求書。逢子云為郡,維舟將發,使人于渚次候之,望船三十許步,行拜行前。子云遣問之,答曰: “侍中尺牘之美,遠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在名跡。”子云乃為停船三日,書三十紙與之,獲金貨數百萬。
書法美的魅力,竟使海外異國人士如許傾折。對于蕭子云的手跡,崔致遠用一“乞”字概括,極為恰當。 “唯恨無因乞手蹤”,詩句中對中國書法傾折思慕之情,也同樣地情見乎辭。
今天,書法在溝通海峽兩岸感情、聯系中國和東西方各國友誼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交際作用。文藝除了認識、教育、審美三大功能外,有時還有其特殊的交際功能,這已為古代詩歌的唱酬應和、古代特別是今天書畫樂舞的文化交流所證實,這是毋庸置疑的。
上一篇:《白牡丹》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答婁生刻石兼示羅生》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