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章碣,桐廬(今浙江桐廬縣)人,是唐元和年間詩人章孝標的兒子,早年累次上呈詩文不被見用,考進士不中,他寫詩多尖刻譏刺之語,對晚唐社會的黑暗,多有暴露抨擊,例如他的“塵土十分歸舉子,乾坤大半屬偷兒”, (《癸卯歲毗陵登高會中貽同志》)就反映了時代的平民知識分子的激憤不平之感。他存留下來的詩多是七律,曾草創八句各從本韻的新律體,自稱“變體”,當時有不少人效法。章碣在唐僖宗乾符年間以后,到處流浪,不知所終。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為了鞏固他的集權統治,施行了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秦始皇當時那樣做是為了統一思想,防止“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史記·秦始皇本紀》)以“別黑白而定一尊”, “建萬世之功”。但是下場正如魯迅所指出的一樣: “結果往往和英雄們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傳至萬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農書和醫書,而秦以前的這一類書,現在卻偏偏一部也不剩。” (《偽自由書·華德焚書異同論》)我們如果在這種歷史的真實實踐基礎上和相適應的思想指導下,去讀章碣的這首詩,就不難理解詩的意義所在。章碣的詩告訴人們,秦始皇用強暴手段禁止文化典籍的流傳,用消滅異端思想文化的方法來鞏固專制統治,是根本無濟于事的。他用具體形象表明,專制的火只能燒毀專制本身:焚燒詩書的坑灰未冷,而函谷關以東地區的農民已經揭竿而起;帶頭造反的劉邦、項羽,他們從來就不是秦皇所恨怕的那種讀書人,而是不讀詩書的“粗人”。章碣在詩中表現的感情是鄙夷、嘲諷、憤慨,他的鋒芒首先是對著秦始皇的,同時也有對于晚唐社會科場昏暗、讀書人沒有出路,以及“乾坤大半屬偷兒”的現時感慨。
上一篇: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范仲淹《漁家傲》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