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北朝·北周)王褒
初春麗景鶯欲嬌,桃花流水沒河橋。
薔薇花開百重葉,楊柳拂地數千條。
隴西將軍號都護①,樓蘭校尉稱嫖姚②。
自以昔別春燕分,經年一去不相聞。
無復漢地關山月,唯有漠北薊城云③。
淮南鏡中明月影,流黃機上織成文④。
充國行軍屢筑營⑤,陽史討虜陷平城⑥。
城下風多能卻陣,沙中雪淺詎停兵。
屬國小婦猶年少⑦,羽林輕騎數征行。
遙聞陌頭采桑曲,猶勝邊地胡笳聲。
胡笳向暮使人泣,長望閨中空佇立。
桃花落地杏花舒,桐生井底寒葉疏。
試為來看上林雁,應有遙寄隴頭書。
【作者簡介】
王褒(生卒年不詳),南北朝時北周詩人。字子淵,北周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市)人。梁元帝時官吏部尚書、左仆射。江陵陷后,入西魏,被留不復南返。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北周武帝時為宜州刺史,卒于官,年六十四。王褒本是南朝宮體詩名家,到了北方后,詩風轉為蒼勁悲涼。有詩文集二十一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司空集》。《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得其詩四十八首。
【詞語簡注】
①隴西將軍:指漢將李廣,他是隴西成紀人。都護:漢魏時統率諸將的軍事首領。
②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校尉:漢代地位略次于將軍的軍職。嫖姚:即剽姚,原意為勁疾之貌。
③薊城:薊(音jì),古地名,在今北京市附近。
④流黃:華美的絲絹。
⑤充國:即趙充國,西漢大將。
⑥陽史:為漢初人,曾陷匈奴大軍圍困,固守平城。
⑦屬國:在漢代指邊鄙之地。小婦:即年輕女人。
【內容簡析】
《燕歌行》是一首七言樂府,音節跌宕錯落,語調舒緩疾徐。
起首四句,詩人以輕快舒緩的節奏來謳歌早春景物,由清麗轉向濃艷,象征著春光乍泄到春意盎然的時節:春橋水漲,鶯鳴欲囀未囀之際;薔薇吐葩,柳條青蔥拂岸之時。碧水煙籠,亂紅萬點,身慵人懶,正是室婦思春的季節。作者“欲擒”故“縱”,先不提戍邊之事,而是濃墨重彩地渲染自然景色,為全詩作鋪墊。第五句筆意陡轉,點出親人遠征的內容,使用典故、軍職等,語調趨疾。第六句通過“樓蘭”等古地名和“校尉”等軍職,暗指女人的丈夫勇猛彪悍,慣于披堅執銳,因而一別經年,至今杳無音訊。第七、八句謂當初灑淚相別,也在初春時節,因而睹景傷懷,引出無限的相思之情來。前八句以下,全詩描述了身居閨中的婦女,思念征戰親人的各種想象:鐵騎戍邊,征馬出塞,親人們此時是看不見故國的明月、關山和一片濃濃春色的,觸目所見,該是大漠以北、薊城一帶的山巒風云吧。于是為思念所苦而無法入睡的女人們,整夜坐在織機前,要將淮南的溶溶月色,一片情思,織入黃顏色的輕絹中,遙寄遠方的親人。在“流黃”即華美的絲絹上,女人織入了無限的擔憂與關注:親人為何經年不歸,音訊全無?或許像西漢大將趙充國一樣,在西北屯田戍邊,因而滯留不還;還是像漢初的陽史,陷入匈奴的重圍,被困于平城孤邑?那城下風暴彌天,飛石如蝗,連出外布陣都很艱難,又何論作戰殺敵;荒漠沙丘上,一片皚皚白雪,又怎能在此安營扎寨?第十七句的“雪淺”,與前句的“風多”相對,指的是戰場上雪覆冰封的嚴酷氣候環境。“屬國小婦”以下六句,依然是閨中思婦的想象,意謂邊郡地區居民村落的年輕婦女們,在這種季節當正在戍邊的騎士往來出沒的防地附近采摘桑葉,當他們遙聽村婦所唱的《采桑曲》時,一定會激起對故鄉及親人的思念,此時,那美好的歌聲肯定比凄厲的胡笳聲勝逾百倍,那他也一定佇立在孤月之下,延頸翹首,悵然南望,思念著閨中的奴家吧。全詩的最后四句,仍描摹思婦的心理活動,然而卻照應篇首,為全詩作結,如余響不絕,有繞梁三日之效,與整首詩相配,可以說是恰到好處。
上一篇:(宋)萬俟詠《憶少年·隴首山》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南朝·梁)蕭綱《雁門太守行三首(選一)》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