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朝春事晚,泛泛行舟遠。淮海思無窮,悠揚煙景中。幸將仙子去,復與故人同。高枕隨流水,輕帆任遠風。鐘聲野寺迥,草色故城空。送別高臺上,裴回共惆悵。懸知白日斜,定是猶相望。
音韻酷似何仲言,三、四摹寫情思綿綿之狀,韻絕奇絕,結意亦佳。
【箋釋】
[張補闕] 不詳。 王煉師,不詳。煉師,舊時以某些道士懂得“養生”、“煉丹”之法,尊稱為“煉師”。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七“煉師練師”:“杜子美《憶昔行》:‘更訪衡陽董煉師,南游早鼓瀟湘柂。’煉師,當是衡山道士耳,取煉形之意。故道家有《靈寶五煉經》。按后魏李順興乍愚乍智,人莫識之,其言未來事,時有中者,常冠道士冠,時人有憶者輒至其家,號為李煉師。后有張煉師,亦不知其名字,好言未然之事,世人以張類順,亦呼為張煉師,見本傳。然則稱道士而以煉師,其來久矣,不始于唐也。李白有《贈嵩山焦煉師詩序》云:‘嵩丘神人焦煉師者,不知何許婦人也。’司空表圣亦有《送張煉師還峨眉山》詩,皇甫冉亦有《少室山韋煉師升仙歌》,鮑溶亦有《宿青牛谷梁煉師仙居》詩。按《唐六典》云:‘道士修行,其德高思精,謂之練師。’乃知練師之名,其來甚久。但練字從系。” 徐方,指徐州。漢以后各代皆置徐州,轄地常有變更,大致都在今淮北一帶。多以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或下邳(今江蘇邳縣)為治所。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故躬破于徐方,地奪于呂布。”唐楊炯《李懷州墓志銘》:“或全齊歷下之軍,或大禹徐方之地。” 清路,清潔的道路。三國魏曹植《七哀》:“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臺頭寺,在徐州。元陸友仁《研北雜志》卷下:“范增墓在徐州城南臺頭寺,大歷初有盜識寶氣于冢中,發得古銅劍。”蘇軾《臺頭寺步月得人字》:“風吹河漢掃微云,步屧中庭月趂人。浥浥爐香初泛夜,離離花影欲搖春。遙知金闕同清景,想見氈車碾暗塵。回首舊游真是夢,一簪華發岸綸巾。” 趙員外,趙涓。《舊唐書》卷一三七《趙涓傳》:“趙涓,冀州人也。幼有文學,天寶初舉進士,補郾城尉,累授監察御史、右司員外郎。河南副元帥王縉奏充判官,授檢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遷給事中、太常少卿,出為衢州刺史。永泰初涓為監察御史。”皇甫冉當與趙涓相識王縉河南幕府。 裴補闕,不詳。
[淮海] 指淮揚地區。《輿地紀勝》卷一:“按《禹貢》淮海為揚州。人性輕揚,而尚鬼好祀,毎王綱解紐,宇內分崩,江淮濱海,地非形勢,得之與失,未必輕重,故不暇先爭。然長淮大江,皆可拒守。閩越遐陬,僻在一隅,憑山負海,難以德撫。永嘉之后,帝室東遷,衣冠違難,多所萃止,藝文儒術,斯之為盛。今雖閭閻賤品,處力役之際,吟詠不輟,蓋因顏謝徐庾之風扇焉。”
[仙子] 謂王煉師。
[故人] 指張補闕、王煉師、趙員外涓與裴補闕。
[高枕] 枕著高枕頭。謂無憂無慮。《戰國策·齊策四》:“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杜甫《立秋日雨院中有作》:“解衣開北戶,高枕對南樓。”
[裴回] 即徘徊,彷徨。徘徊不進貌。《漢書》卷三《高后紀》:“產不知祿已去北軍,入未央宮欲為亂。殿門弗內,徘徊往來。”顏師古注:“徘徊猶仿偟,不進之意也。”晉向秀《思舊賦》:“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惆悵,傷感失意貌。宋玉《九辯》:“廓落兮羇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懸知] 料想;預知。北周庾信《和趙王看伎》:“懸知曲不誤,無事畏周郎。”
上一篇:《皇甫冉(四十四首)》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曾東游以詩寄之》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