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湟
杜 牧①
元載相公曾借箸②,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③。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④。唯有涼州歌舞曲⑤,流傳天下樂閑人。【注釋】
①杜牧:見《題武關》。
②元載:字公輔,唐代宗時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歷八年(773)曾上書代宗,對西北邊防提出一些建議。借箸:為君王籌劃國事。《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在劉邦吃飯時進策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
③“旋見”二句:指大歷十二年元載因事下獄,代宗詔令其自殺。東市:代指朝廷處決罪犯之地。《漢書·晁錯傳》:晁錯在漢景帝時任御史大夫,對削藩定邊提出不少建議,但景帝聽信讒言,倉促下令殺了他。行刑“錯衣朝衣,斬東市。”弓劍西巡:指帝國以武功安定邊防。“不西巡”則指不恤邊事。《水經注·河水》:“陽周縣橋山上有黃帝冢。帝崩,唯弓劍存焉。”《唐會要》:憲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駕崩,年四十三。此句與第二句關聯,言憲宗未及實現安邊計劃就去世了。
④“牧羊”二句:《漢書·蘇武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此借蘇武喻河湟百姓身陷異族而忠心不移。
⑤涼州:本唐王朝西北屬地,安史之亂中,吐蕃乘亂取之。漢、唐時,涼州是中原與西域交通的要地,也是中外音樂文化交匯之地。唐十部伎有《西涼伎》,來自涼州;其余異域音樂,亦屢經涼州傳入中原。
【詩本事】
河湟,今青海省和甘肅省境內的黃河和湟水流域,唐時是唐與吐蕃的邊境地帶。湟水是黃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東部,流經西寧,至甘肅蘭州市西匯入黃河。《唐書·吐蕃傳》曰:“世舉謂西戎地曰河湟。”
【賞評】
杜牧此詩用典多而圓熟,似信手拈來又精當無比,顯露出其不同尋常的詩力。首聯用“劉邦張良”的典故,委婉表達出宰相元載曾胸懷收復河湟失地的大志,憲宗也曾像劉邦那樣洗耳恭聽他的計策,可是一切都未果,為什么呢?“旋見衣冠就東市”,詩人用典即表露出元載確如晁錯般有經濟治世之才,乃“晁錯二世”,又暗喻出其必將失敗的命運。“忽遺弓劍不西巡”是宏圖未果的直接原因,詩人用黃帝的典故含蓄地傳達出憲宗猝然而逝所帶來的不盡惋惜。頸聯詩人直接將筆觸伸向了失地河湟,在那里身著戎服牧羊驅馬者其實都是漢人,他們都懷有一顆至老亦永不屈服的“丹心”,詩句間寄托著漢人希望盡早收復失地的愿望。尾聯詩人將筆觸忽而轉至“樂閑人”,如驚濤拍岸,巨波掀瀾,此處的輕歌曼舞與頸聯的“白發丹心”對照強烈,讀之淚下沾巾。
【詩評選輯】
明·楊慎《升庵詩話》:“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觀此則載曾謀復河湟,史亦不言其事。
上一篇:韋應物《漢武帝雜歌(之二)》察古觀今詩賞析
下一篇:張 喬《河湟舊卒》察古觀今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