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唐)岑參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
平明發咸陽①,暮及隴山頭。
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
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
西來誰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發安西,路上無停留。
都護猶未到②,來時在西州。
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
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
也知塞垣苦③,豈為妻子謀。
山口月欲出,先照關城樓。
溪流與松風,靜夜相颼颼。
別家賴歸夢,山塞多離憂④。
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
【作者簡介】
作者岑參見前《經隴頭分水》作者簡介。
【詞語簡注】
①平明:天色已明時分,指清晨。
②都護:官名。漢宣帝時,始設西域都護。唐則置安東、安南、安西、安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都護是都護府的最高長官。這里借指安西節度使。
③塞垣:邊塞關城上的城墻。
④離憂:離愁憂慮。
【內容簡析】
從詩題“初過隴山”來看,本詩與上一首詩一樣,當是天寶八年(749年)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到安西節度使幕府任職時,途經六盤山時所寫的一首五言詩。宇文判官名不詳,當為高仙芝幕府中的判官。
全詩起首四句,以“疊字”起筆,寫出行旅途中的行色匆匆,從一個驛站到又一個驛站,人馬快疾如流星,清晨從咸陽出發,傍晚已到達六盤山頭,點明了行程遙遠及行軍方向。接下來的四句,寫到達六盤山頭后所見情景:隴水使人不忍聽聞,因為那幽咽之聲使人頓生鄉思鄉愁;撲面而來的沙塵,沾滿了汗漬斑斑的戰馬,山間彌漫的云霧與塞露,凝結在征人役夫的貂皮衣服上。詩人描寫自然環境的艱苦,預示著邊地戰事的殘酷。接下來從“西來誰家子”到“豈為妻子謀”十四句,詩人構寫了一個抒情主人公,既實寫也虛寫:從西邊來的是誰家的兒子?他自己說自己是新封的侯爺。上個月從安西出發,一路上無有停留,西域的都護將軍還未到來,來這里時他還在西州。十天才過了沙石遍布的戈壁灘,從早到晚大風不停,戰馬行走在碎石之中,四個蹄子都磨破了,血流淋漓。但邊疆地域的荒涼,戎馬生涯的艱苦,卻并未使他低沉哀傷:離家萬里忠奉國家大事(王事),孤身一人無所追求,自己也知道邊塞戰地的艱苦,但身為丈夫,豈能只為自己的妻子兒女考慮而不顧國家大事?這幾句,既寫“西來誰家子”以苦為樂報效國家的遠大抱負,也寫詩人自己離家遠赴西域渴望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哀而不傷,盡展盛唐氣象。接下來“山口月欲出”到末尾“不愁前路修”八句,詩人又由人及景,最后由景抒情。六盤山口的明月冉冉欲出,已先照亮了矗立山巔之上的關口城樓。不遠處,山間的溪流與松風交相發出聲響,在寧靜的夜晚交織在一起,“颼颼”的聲音格外動聽。自從一別家園,要回去只能依賴睡夢了,山塞之上,真是幾多離愁幾多憂傷。但最后一句,詩人感情擺脫低沉,一掃哀傷:我與你且攜手同行,共同努力,就不愁前途渺茫,前路未修。
全詩寫景敘事,融情入景,敘事寫景中巧妙寄寓了報效國家忠于王事的雄心壯志,含而不露,憂而不傷,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情緒,展現了盛唐詩人們渴望建功立業的宏大抱負。
上一篇:(北朝·北周)庾信《出自薊北門行》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唐)皮日休《哀 隴 民》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