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昱《白翎雀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明]張昱
烏桓城下白翎雀,雄鳴雌隨求飲啄。有時決起天上飛,告訴生來毛羽弱。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絲聲代禽臆。象牙指撥十三弦,宛轉繁音哀且急。女真處子舞進觴,團衫鞶帶分兩傍。玉纖羅袖柘枝體,要與雀聲相頡頏。朝彈暮彈白翎雀,貴人聽之以為樂。變化春光指顧間,萬蕊千花動弦索。只今蕭條河水邊,宮庭毀盡沙依然。傷哉不聞白翎雀,但見落日生寒煙。
這是元末明初詩人張昱的一首新題樂府詩。
這首詩,雖然題作《白翎雀歌》,中心卻不在白翎雀,而是寫一個叫作火倪赤的伶人高超的演奏技藝,寫樂聲的美妙動聽。唐人詩中不少描摹音聲的名篇,如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等都是。白居易的《琵琶行》雖然不以此為能事,與上述諸詩不同,但是,讀過它的人,又有誰忘記得了潯陽江頭那琤琤琮琮的琵琶聲呢?有明一代,詩尚復古,張昱這首詩也明顯帶有模仿的痕跡。盡管如此,它仍不失為一首成功的藝術作品。從這首詩里,我們還是能夠找到它的個性,那些屬于張昱自己的東西。
前四句寫烏桓城下的白翎雀。烏桓,古山名,在內蒙阿魯科爾沁旗以北,即大興安嶺南端。白翎雀雌雄唱和,決起而飛,啼鳴之聲,如怨如訴。這里的“告訴”,是訴說愁苦的意思,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告知”、“訴說”。
這四句是全詩的“起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是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種重要藝術手法。詩人要寫火倪赤彈琴的高超技藝,卻先隨手拈來山林中不住啼鳴的白翎雀來映襯,二者若即若離,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了讀者十分空闊的審美思維空間,這正是“興”這種藝術手法的特殊美學價值所在。
“西河伶人火倪赤”以下十二句,正面寫這位藝人。他大概屬于少數(shù)民族,“宛轉繁音哀且急”也的確有地方音樂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動筆寫樂聲之后,又插入了一段寫“女真處子”歌舞場面的文字。這段文字描繪出一組動態(tài)的畫面,極有表現(xiàn)力量。詩人在這里安排了一組美女翩翩起舞的形象,錯彩鏤金,化美為媚,與火倪赤的琴聲相輝映,大大豐富了詩歌的審美內涵,也使得火倪赤的琴聲更加豐滿而富于神采。另外,“變化春光指顧間,萬蕊千花動弦索”兩句,使用了通感,也極富審美趣味。讀這兩句詩,我們好象看到春光融融,春風駘蕩,萬紫千紅在枝頭鬧春。那種“萬蕊千花”在弦索上跳動、閃耀的意象真是匪夷所思,而又給人強烈的美感。
最后四句,寫世事滄桑,人物皆非。“傷哉不聞白翎雀,但見落日生寒煙”衰颯雄渾,大氣包舉全篇,含不盡之言于言外。讀到這里,很容易讓人憶起錢起那千古不磨的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省試湘靈鼓瑟》)
上一篇:虞集《白翎雀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東陽《白馬河》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