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杜牧·烏江亭》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首詩為杜牧會昌中官池州刺史時,過烏江亭而寫的詠史詩。“烏江亭”即現安徽東北烏江浦,傳為項羽自刎之處。
原文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②。
注釋
①烏江亭:故址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鎮。項羽在此亭附近自殺。本詩議論項羽不該自殺,應等待時機卷土重來。 ②江東:指長江在蕪湖、南京以下長江南岸地區。
賞讀
首句直言“勝敗兵家”是一時難以預料的,更不是憑人的主觀愿望便能夠改變的。首句以常理開篇引出下文。
第二句強調“包”一時之“羞”,忍片刻之“恥”才是男兒,言外之意,如不能包、忍則不是男兒了。當然這里說的“包羞忍恥”是指在這種情況下,認真總結,找到失敗之因,而不是茍且偷生。項羽失敗含羞自刎,沒有茍且偷生,雖有英雄氣概,但卻不能“包羞忍恥”去找病因,只是簡單以“時不利”而自刎,可見不是真正男兒。
第三句是對亭長“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話語進行藝術概括而得,詩人著力強調江東多“才俊”。項羽錯過韓信,氣死范增,剛愎自用,不納賢才,最后連亭長的忠告也不聽,而只是覺得“無面見江東父兄”;置自己幾十年基業心血于不顧,江東父兄的最后一絲希望隨著項羽的自刎而破滅。假如他能從主觀上“包羞忍恥”,加上客觀“才俊”幫扶,進忠言,納賢人,那么勝負則是未可易料的,結果可能是另一種模樣,就此尾句順勢接來。
尾句講如能包羞忍,尋找病因,加之江東才俊幫扶,還是大有可為的。詩中首句是論點,以下是論據。二句是主觀上的先決條件,三句是客觀上的因素,四句是結果。層層論述,剖析明白,道理清楚,論史而不落傳統窠臼,這也是杜牧詠史的特色。
上一篇:《唐詩·李白·烏夜啼》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劉禹錫·烏衣巷》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