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浮山》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樅陽縣城之北30公里處,面積15平方公里,最高峰為海拔160米。隋名符度山,唐宋以后稱浮渡山,現簡稱浮山。地處長江北岸的白蕩湖濱。三面環水,形如浮泊岸畔的巨舟。她與黃山、九華、天柱、瑯琊并稱為安徽的五大名山。現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是以火山地貌和人文景觀為特色、并與河湖風光相結合的游覽勝地。火山遺跡有火山盆地、火山口、火山鐘、火山渣(浮石)、36巖、72洞、36奇峰、40怪石。此外四周石壁峭拔凌空,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博物館。浮山古有8寺、10亭、20塔,和尚上千人。山中還有歷代名人摩巖石刻480余塊,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詩文賞析〕 金 谷 巖 唐·孟郊
鬼斧何年開石室,人行此地作金聲。
山中信是神仙宅,不羨繁華浪得名。
金谷巖為浮山三十六巖之一 ,高大宏敞,縱20米,橫50米,高25米,垂宇如懸,丹幛若幔,古代倚巖建樓為剎。頂沿有巨石,名無字碑。,巖洞極盡鬼斧神工之妙,真是大自然造化之奇。所以詩人在本詩首句就發出了“鬼斧何年開石窟”的感慨。
浮山是一座死火山,地表是冷卻后的巖漿,巖漿下面有的地方已成空洞,人行其上則發出錚錚之聲,如奏琵琶。這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人們才知道其所以然。本詩第二句所描寫的,則是詩人身臨其境的真實寫照,非夸張之辭。本詩首句是寫詩人所見的“石窟”,并發出了“何年開”的疑問;第二句則是詩人所聞的“金聲”。這耳聞目睹的奇妙景象,必然引起了詩人的情思遐想,所以本詩的最后兩句點出了: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一個遠離市廛而無喧囂的幽雅之地,亦是詩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這“金谷”深藏在山中,其取名真是浪漫,引人入勝。
全詩四句,共28字,既寫了金谷巖的實景,所見所聞,又抒發了詩人所向往、所追求的胸懷,真是“簡煉超拔,古味盎然,幾乎一字千金”。
(疏獲)
〔現代散文〕 浮山三面臨水,一峰浮起,是很有些奇峰怪石,巖洞風光的;而且桐城派文學家方望溪、劉大櫆等都曾到浮山游玩過,吟詩撰文,贊賞不已。這就引起了我們的游興。
雖是陽春天氣,早上卻有重霧。距樅陽城西北30公里的浮山,直到霧開日出,艷陽耀眼,才看到她的輪廓。浮山并不雄偉,她與纜山、檣山組成一個自然風景區。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山之名還在于山本身,大自然的造化,博得世人的稱贊,還在于那些奇特的巖洞,變幻的云煙,是神工而不可人工,加上歷代詩人文士的渲染,留下的足跡,相傳的碑刻,久而久之,便深刻地留在一代一代的子孫心中了。
據說浮山建寺,始于南朝梁代。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浮山在這段時期建寺,是有史可證的。但真正鼎盛的時期則在宋朝,那時有了名憎遠祿公,曾到浮山來講學,興建了有名的華嚴寺,遠祿公便被尊為浮山的開山第一代禪師。人們為了歌頌這位名僧,用以提高他的身價,說他在天圣年間曾為太后超度,儀禮即畢,群臣便問:“太后現在何處?”遠祿公說:“水流源在海,月落不離天。”看來,這個愛說假話的和尚是很有些辯才的,而且也懂得怎樣滿足統治者的自尊心和虛榮心。
管山的人說,浮山有36巖,72洞,40怪石,20古塔,因而景色幽絕,洞壑遍山。但這些怪石、古塔,由于國家長期艱難,戰火頻頻,以致多年失修,大部湮沒,連遺址也難以尋找了。然而,浮山的巖洞確是奇觀,當我們走進山之西的會圣巖時,也不禁驚呼起來:這不是普通的岸洞,巖前千年銀杏高聳,巖下萬竿青竹簇立,遠水含煙,近山蓊郁,氣勢很不平凡。會圣巖是由沿著山麓的一組形狀各異的小巖洞組成的,猶如曲折的回廊,時窄時敞,或幽或明。一邊有天然石柱支撐,一邊盡是碑刻。古代文人雅士,常常結伴到此。有一個陽明洞,相傳就是王陽明講學的地方,幽靜而又舒心,聽講學習,可坐可立,可仰觀蒼穹,可俯視大地,單這一點就很有點情味。王陽明是講理學的,他提倡良知良能,頗有點知行合一的意思。在佛教勝地講學,還有這么點自由討論的氣派,總算是可以的了。王陽明還寫過一首詩:“見說浮山好,心與浮山期,三十六巖內,唯選一巖奇。”這詩就刻在巖內石壁上,蒼勁秀麗的筆跡猶可辨認。
最可惋惜是大量的碑刻,除已毀壞的大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任風雨侵襲,再不加以搶救,便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想起當年的華嚴寺,一定是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的,心中不免有些悵然。
在殘敗的壁立巖里,有一井名張公井,宋代使者張同之游浮山而棄官學道于此,因而得名。老桐城八景之一的“浮山夕照”便在此處。井深三尺,常年不竭,夕陽返照如旭日出海,滿壁生輝。惜此時正值中午,我們哪能等到夕陽西下,享受那種“薄暮忘歸路,盤桓指月圓”的韻味,而況變夕陽為旭日,也只是自欺欺人的幻覺罷了。
面對這古老奇幻的浮山,我想得很多、很遠……
(羅灝白)
〔民間文學〕 浮山金谷巖西,滴珠巖旁,峭壁凌空,高不可攀。但是就在這樣的峭壁之上,卻有人刻寫了三個斗大的字——“一線天”。
原來,這三個字是朱作鼎刻寫的。朱作鼎是清朝康熙年間人,出身綠林豪俠;能飛檐走壁,少時家貧,常與富豪為敵。他煉就一身的硬功,深夜飛入富豪之家,竊取金銀財寶,如探囊取物,不費吹灰之力。
安慶府內有一個姓周的班頭捕快,是桐城東鄉的名教頭之一,善于用鐵彈傷人,百發百中,人們送他一個綽號,叫做“周鐵彈”。在進府之前,周鐵彈是大富翁周百萬家的保鏢。朱作鼎背部曾挨周鐵彈的暗彈。為報一彈之仇,朱作鼎在大小朋友的幫助下,用金銀買了一個官,當上了安徽的臬臺(負責治安司法的官)。這樣一來,他既能保護那些綠林朋友,又有機會報仇雪恨。他上任后,白天斷案,夜里出外作案。豪紳來告狀,他就限期命周班頭破案。限期一到,案子破不了。就打班頭的屁股。臬臺老爺去作案,誰也料想不到。因此周鐵彈的屁股越來越腫。周鐵彈到了這一步,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深悔當初不該干這個倒楣的差事。
后來,周鐵彈通過明查暗訪,對臬臺老爺產生了懷疑。一天三更時分,他躲在大學堂處,見一人自內而出,來到了天井邊。他借著星光一看,見此人身穿夜行服色,身段象是臬臺大人。一剎那間,又見那人騰空而起,飛出了天井。周鐵彈心里更有了底,于是持彈以待。到了五更天,天井上落下一人。周鐵彈一見,說時遲,那時快,一彈飛出,正中那人左眼,只聽“哎喲”一聲,那人轉身不見。周鐵彈急中生智,連忙擂鼓,要老爺升堂。后衙聞鼓聲,傳出話來:“老爺生病,不能升堂理事。”但是周鐵彈哪里聽這一套,擂鼓不歇。鼓聲就是王法,朱作鼎只得包扎了眼睛,升了大堂,命帶擊鼓人,周鐵彈上前:“報告老爺,有賊!”老爺問:“賊在哪里?”周鐵彈高聲回答:“遠在天邊”。,下文就不說了。朱作鼎一驚,但強作鎮靜,命左右:“明天務必捉拿歸案”,隨即退堂。
當天晚上,朱作鼎懸印于梁,題詩于壁,離了安慶府。詩曰:人生事事有天羅,莫把心機太用過,富轉貧來貧轉富,江河成路路成河,強人又遇強人手,奸巧還被奸巧謀,莫說老天無報應,十年前后看如何?
朱作鼎棄官不做以后,就來到風景如畫的浮山,棲身巖洞,當了和尚。在浮山掛錫期間,他練就了一筆好字,如今崖壁上多處可見他的筆跡。“一線天”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就是他那時一個單飛,“貼壁掛畫”刻寫而成的。
至今游人到此,都仰贊不已。
(疏建祥 疏獲 整理)
上一篇:詠《馬鞍山·浮丘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常州·淹城遺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