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菱湖》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安慶市區中部,原為天然湖泊,市民于湖中廣植菱蓮,故名菱湖。菱湖素以夜色稱著,“菱湖夜月”自明代即為安慶八景之一。后由于水道變遷湖面縮小,逐辟為游樂公園,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歷史。現園內面積44公頃,有動物園、盆景園、櫻花園、茶社和鄧石如碑館、黃梅閣、嚴風英塑像等。公園東北鄰,新辟了蓮湖公園,與菱湖渾然一體而又各俱特色。在兩湖水域相連的湖心路大橋南端,建有仿古三進大石門的“菱湖”漢白玉浮雕牌坊。
〔古詩文賞析〕 菱 湖 詞 清·魯琢
采菱采菱菱湖里,菱花古鏡涵秋水。
白云散作明鏡光,青天倒作明鏡底。
上湖蓮花紅似拳,下湖蓮葉綠如錢。
爭道蓮花勝蓮葉,花開易落葉長圓。
為安慶勝景之一的菱湖,以水取勝,以菱得名,這首小詩從水、菱兩處著手,以白描手法向讀者展示了菱湖的琦麗風光。
先從大處著筆寫菱湖的水。不直接寫水的清澈、明凈。而用一系列生動的比擬手法,讓讀者去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菱湖比作一塊碩大無朋的菱花古鏡,飽含秋水。一個“涵”字,生動地表現出湖面的寬闊(古時菱湖水面遠比現在大)。藍天、白云倒映在浩瀚的水面上,藍天為底,白云作光,碧波蕩漾,流光溢彩;秋水、藍天、白云交融在一起,相應生輝,水天一色,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哪是云。
繼而寫蓮花、蓮葉,進一層展示了菱湖的美:“上湖蓮花紅似拳,下湖蓮葉綠如錢。”水上蓮花亭亭玉立,嬌艷似火,初綻如拳;水面蓮葉田田綿延,青翠欲滴,其狀如錢。
作者的筆觸沒有停留在表面的寫景上,而是筆鋒一轉,進一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人們常說:“紅花雖好,還須綠葉扶襯。”將綠葉當作紅花的陪襯、從屬地位。而作者不落俗套,突起新意:怎能說蓮花勝似蓮葉,而我情有獨鐘。青睞蓮葉,因為蓮花雖好,畢竟容易凋落,只能點綴于一時,而綠滿菱湖的蓮葉則生機勃勃,長開不敗,給人們帶來清新、純凈的美。從這個意義上說,蓮葉之美更勝蓮花一籌。至此,全詩不僅表現了作者對菱湖的贊美,也表達了作者崇尚平凡、甘于淡泊、摒棄浮華的情操和趣向。
這首詩采用樂府民歌式曲調,節奏明快,瑯瑯上口,語言清新、樸素、寄雋永于淡泊、平易之中,使人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
(董學明)
〔現代散文〕 雨聲滴碎荷聲,暑氣在菱荷風中散去。
這是安慶菱湖。漸下漸小漸細的雨已如廉如霧,一湖之隔的城市因之遠了。只有這一湖的芰荷綠葉,一湖或白或紅的出水蓮花,一湖的水的澄碧靜謐。
那白蓮花如云墜水,但不是一般的云,而是飽含雨水的云,眼看就要墜入水中了,卻又升起,升起卻又不忍離去,只在水面數寸或尺余處飄拂、弄影。那紅蓮便紅熾如火了,但也不是一般的火,而是雨澆不滅水洗越艷之火,且全然不給人任何一點浮躁灼熱之感。
一派天然野趣。
我不是有意挑選這么一個有雨的日子來游菱湖的,我只是偶然地碰上了這個夏日這場偶然的——別人也是。那些劃了游船在芰荷中穿行的游人,來不及返回岸邊就被突然的雨淋濕了,他們索性不返回,也不去那湖心亭避雨,只管在雨中蕩舟嬉戲,但不再進那田田的蓮葉之中。
是不忍心再碰落荷花,或者弄翻那正盛著晶瑩雨珠的荷葉的綠色杯盞?
我在岸邊稍站了一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只是那游船的槳起落不一,不大象燕子的雙翼。
據記載,這里的紅花蓮和白花蓮系八百年前由杭州西湖引種而來。八百年了,八百年出淤泥而不染,一種不可能的真實今天在這場突然的雨中被我看見。
能活在這樣的湖邊是一種幸福。
幸福就是我們感覺到是其所是的那種感覺。
湖的西部有一堤,沿堤走去,路在突入湖中的半島上停下。仿佛呼應,湖的東部亦有長堤,路,在伸入湖心的黃梅閣停下。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風英的雕像就佇立在這兒,這位一生受盡凌辱的藝術家,死后方葉落歸根,在這兒永遠地于冥冥之中眺望菱湖夜月,聽竹露荷風,也承受今天這雨。
藝術總是不幸的。
過九曲橋,從伸進橋欄的荷葉中穿過,經茶社復向西行,一阜土山,修篁掩映,山邊曲徑回廊中靜靜隱居著另一位藝術家,其居曰“鄧石如碑館”,門朝菱荷而開。鄧石如,安慶懷寧人,清代書法金石大師。他生前潦倒,相慰唯一劍一鶴而已。他的生命僅留一些痕跡在碑刻之上,入石三分,而活著的,那時曾在何處撫琴看劍抑或臨水看花?
野花寂寞紅。
藝術都是不幸的。作為園林藝術的菱湖也是如此。到得1949年,菱湖已是荒草離離,亂鴉鼓噪的所在地了,它的生命全在于那仍保持著野性的芰荷。
將近半個世紀過去,菱湖公園新增了許多亭臺樓閣,各種現代游樂設施也進駐園中,但其神其趣仍在于這無語之水,在于這水中的菱藻風荷。1921年在菱湖之濱的政法專門學校任教的郁達夫,1928年來安慶講學的胡適,分別將菱湖比之為杭州西湖、北京頤和園和濟南大明湖,首先引起他們聯想的,怕就是菱葉蓮花所洋溢的這份野趣吧?
誰人能夠得似這蓮這菱,于鬧市中仍靜如秋水,一年一度寂寞紅?
而湖的那邊,游船已紛紛泊岸,是暮歸時分了。仰首看天,天空一無所有地藍,今夜菱湖想來應有絕好的月,但我也該走了,這一湖清絕月色,就留給紅菱碧荷們慢慢欣賞吧。
(沈天鴻)
上一篇:詠《荊門》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宜昌·葛洲壩》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