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陜西省·黃帝陵》古詩詞賞析大全
黃帝陵,又名橋陵。黃帝是我國遠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姓公孫,名軒轅,生于山東壽丘,逝于河南荊山。《史記·封禪書》記載: 漢武帝巡朔方還,祭黃帝冢橋山。《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崩,葬橋山。”陵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北橋山之巔。陵區古柏成林,郁郁參天,山下沮水環繞。墓前有祭亭,亭前有高大土臺,相傳是漢武帝祭黃帝陵時所筑的祈仙臺,后稱“漢武仙臺”。橋山東麓是黃帝廟,相傳創建于漢代,廟內有碑石50余通,均系歷代祭文和重修的碑記。又有古柏10多株,其最大者高19米,下圍10.5米,為群柏之冠,名為軒轅柏。旁立有碑,上書“黃帝手植柏”,據傳已有4000多年歷史。另有1株將軍柏,傳為漢武帝征朔方還時,駐蹕掛金甲于此:一說黃帝滅蚩尤,歸而掛甲其上。
黃帝陵
黃帝鑄鼎于荊山,煉丹砂,
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
云愁海思令人嗟。
宮中彩女顏如花,飄然揮手凌紫霞。
從風縱體登鸞車。
登鸞車,侍軒轅,遨游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詩名] 飛龍引 (二首選一)
[作者] 李白
[注釋] ●飛龍引:是琴曲歌辭。是借黃帝升天(對貴人逝世的委婉提法)的神話傳說為詩,也是游仙詩。●黃帝四句:根據《史記》的神話傳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髯號。”●荊山:在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南,是傳說中黃帝鑄鼎并升天的地方,今黃帝陵是黃帝的衣冠冢。●登鸞車: 鸞車是天帝所乘的車。《太平御覽》、《尺素訣》曰:太微天帝,登白鸞之車,駕黑羽之風。●軒轅:《史記》: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軒轅厭代千萬秋,綠波浩蕩東南流。
今來古往無不死,獨有天地長悠悠。
神仙天下亦如此,況我戚促同蜉蝣。
誰言衣冠葬其下,不見弓劍何人收。
崆峒求道失遺跡,荊山鑄鼎余荒丘。
君不見黃龍飛去山下路,斷髯成草風颼颼。
[詩名] 橋山懷古(全詩26句)
[作者] 舒元輿,唐代婺州東陽人。元和中,舉進士。歷官刑部員外郎、御史中丞、刑部侍郎等。甘露之變中,為仇士良所殺。《全唐詩》存詩6首。
[注釋] ●厭代:即厭世,帝王逝世。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世”為“代”。●綠波:指沮水。●衣冠:今之黃帝陵,相傳系黃帝之衣冠冢。《漢書·郊祀志上》:“上曰: ‘吾聞黃帝之死,有冢何也?’或對曰: ‘黃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弓劍:相傳黃帝乘龍上天,遺有劍履。《列仙傳》云:“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山崩,棺空,唯有劍舄(xi,細) 在棺焉。”●崆峒求道:《莊子·在宥》篇說,黃帝曾于崆峒問道于廣成子。崆峒山,在甘肅省平涼縣西30公里,山上有靈泉問道宮。●荊山鑄鼎:《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荊山,在陜西省富平縣西南。●斷髯: 傳說黃帝臨終仙去時,龍須被拔斷。
披云履水謁橋陵,翠柏煙含玉露輕。
袞冕霞飛天地老,文章星煥海山青。
巍巍鳳闕迎仙島,渺渺龍車駐帝城。
寂寞瓊臺遺漢武,一輪皓月古今明。
[詩名]橋山祈仙臺
[作者]張三豐,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豐。明代武當道士,遼東懿州人,行蹤不定,曾居寶雞之斗雞臺,英宗時贈號通微顯化真人。這首詩是張三豐題于黃帝廟之壁上,并曾有許多和詩。
[注釋] ●袞冕:即袞衣和冠冕,本是古代帝王及大夫的禮服和禮帽。這里指黃帝衣冠。●鳳闕: 《三輔故事》云: “北有圓厥,高二十丈,上有銅鳳凰,故曰鳳闕也。”仙島:漢武帝在建章宮中修太液池,池中修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諸仙島。鳳闕與仙島均屬漢之建章宮。●龍車:皇帝所乘之車。帝城:指黃帝陵。這句是說漢武帝曾帶了大隊人馬來祭黃帝陵。●瓊臺: 指今黃旁陵前的 “漢武仙臺” 。
黃帝騎龍事杳茫,橋山未必葬冠裳。
內經泄秘無天地,律呂通神有鳳凰。
創見文明歸制度,要知垂拱變洪荒。
漢皇巡視西游日,萬有八千空路長。
[詩名] 橋山
[作者] 李夢陽
[注釋] ●騎龍:史傳黃帝臨終時騎龍上天成仙。●冠裳:《漢書》說橋山葬有黃帝的衣冠,但有些人對此表示懷疑。●內經:即《黃帝內經》的簡稱。分為《素問》、《靈樞》兩書,它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律呂:樂律的統稱。古代樂律陽陰各六,陽六曰律,陰六曰呂,合為十二律。●鳳凰:世傳軒轅帝截竹成律呂,鳳鳴于橋山。●文明:傳說黃帝之前,沒有衣裳和房屋,黃帝始造房屋、制衣服、營殯葬、修禮義,所以說他創立文明。●垂拱:垂衣拱手,古代形容太平無事,可以無為而治。●洪荒:指遠古時代混沌、蒙昧的狀態。這二句詩是說黃帝創建了文明制度,改變了混沌、蒙昧的狀態。●漢皇句:是指漢武帝巡視朔方后來橋山祭黃帝陵之事。
劍舄精靈在,環山柏作城。
東西無草色,上下有風聲。
本是棲鸞質,還留掛甲名。
扶持藉神力,根老似騎鯨。
[詩名] 黃陵古柏
[作者] 丁瀚,無錫人。清嘉慶中任中部(即今黃陵) 知縣,曾主持修撰縣志。
[注釋] ●劍舄:即劍履。傳說黃帝死后成仙,山崩棺空,只有劍舄留在棺內,這里即指黃帝衣冠冢。●柏作城:黃帝陵周圍古柏參天,近年統計,已達6萬多株。●棲鸞:鸞是傳說中類似鳳凰的神鳥。棲鸞,是指松柏高潔,可以棲鸞鳳。●掛甲:指黃帝廟掛甲柏。此柏枝干似有斷釘在內,斑痕密布,縱橫成行,仿佛鉆甲狀,柏液由孔滲出凝成球狀。●騎鯨:騎鯨背在海上遨游,一般用來比喻仙家、豪客。本句是說,古柏之巨根暴露地上,粗大虬勁,游人橫跨其上,有飄飄欲仙之感。
五千年廟幾興廢,老柏數十長青蔥。
蟠根怒出鼉負重,孫枝旁挺虬拏空。
無碑為柏記年歲,開天辟地洪荒洪。
武皇逐虜三千里,解甲掛樹來獻功。
此樹至今二千載,以視巨者孫從翁。
中州神物此為最,魯楷秦櫟俱下風。
神靈呵護猶余憤,中宵風雨吟群龍。
[詩名] 黃廟古柏
[作者] 謝覺哉,此詩作于1934年。
[注釋] ●五千句:相傳從黃帝到現在已有五千年歷史,黃帝陵廟在五千年中也幾經興廢。●蟠根二句:盤曲的樹根突出于地面,像“豬婆龍”負重一樣,而樹上后生的旁枝,像有角的龍,撐向高空。鼉(tuo,駝):鱷魚的一種,俗稱豬婆龍,力猛,皮堅韌。●洪荒洪:洪是大的意思,荒是遙遠,意思是時間極其遙遠,樹齡已極久遠。●武皇二句:《史記·封禪書》:“(漢)武帝巡朔(北)方還,祭黃帝冢(陵)橋山。”黃帝廟中古柏旁有石碑,上刻“武帝掛甲柏”。●孫從翁:以掛甲柏與另一株黃帝手植柏相比,像孫子與祖父一樣。●魯楷秦櫟: 山東曲阜孔林有子貢手植楷,是魯國傳下來的。秦朝種的櫟樹,不詳。下風,甘拜下風。●神靈二句:說古柏憤怒,在半夜風雨中發出龍吟聲音,借古柏表達革命激情。
橋陵郁蒼翠,楹殿共崇隆。
磅礴千秋業,崢嶸萬世功。
根深枝葉茂,源遠澤流泓。
四海皆兄弟,綿思情意同。
[詩名] 祭掃黃陵
[作者] 談維煦,今人。
[注釋] ●橋陵:黃帝之陵,位于橋山,又名橋陵。●四海:指天下炎黃子孫,包括華裔外籍人。
橋山夜月吐光芒,沮水秋風分外涼。
南谷黃花爭晚節,北巖凈雪傲繁霜。
龍灣曉霧迷千里,鳳嶺春煙繞八方。
漢武仙臺猶屹屹,軒轅古柏更蒼蒼。
[詩名] 黃陵八景總詠
[作者] 佚名
[注釋] ●橋山夜月:八景之一。在縣東不遠,每逢月圓之夜,水中明月生輝,金光閃爍。●沮水秋風:八景之二。沮水環城流過,秋天風水相激,寒氣逼人。●南谷黃花: 八景之三。縣南有黃花峪,入秋金菊芬芳,香氣襲人。●北巖凈雪:八景之四。橋山北麓,有一巨石屹立,遇大雪時,常有大風回繞,雪不落石上。●龍灣曉霧:八景之五。縣東10里有地名龍灣,山水郁積,清晨常大霧迷岸。●鳳嶺春煙:八景之六,縣東3里有山名鳳嶺,春日景色迷離。世傳黃帝截竹做樂器吹奏,有鳳鳴于此。●漢武仙臺:八景之七。●軒轅古柏:黃帝廟內有巨柏10多株,相傳為黃帝手植,故名軒轅柏。
中部高原氣勢雄,橋山形勝臥黃龍。
子孫蕃衍成華夏,遍布環球共一宗。
漢武仙臺
可憐漢武世稱雄,壘土陵前祈祖宗。
留得高臺圍白玉,登臨極目郁蔥蔥。
軒轅柏
軒轅廟里軒轅柏,下圍三十高百尺。
傳為黃帝親手栽,古國風華仰遺澤。
[詩名] 黃帝陵 (又二首)
[作者] 樂時鳴
業奠功基華夏古,豐碑壽柏九州慕。
天星樂對橋山魂,四海裔孫同喚祖。
[詩名] 黃帝陵
[作者] 王樹遠
上一篇:關于描寫《安徽省·黃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黃河》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