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這是一首杜甫青年時代寫的詩。公元七三五年,杜甫二十四歲,到洛陽應(yīng)進士考試,沒有中第,于是他在齊、趙一帶漫游。這首詩就寫在他游山東的時期。
青年時代的杜甫,胸襟開闊,性格豪爽,并且自期頗高。“氣劘(mo)屈賈壘,目短曹劉墻”《壯游》),然而這次到洛陽應(yīng)試,卻沒有中第。不過這也無妨,杜甫并沒有因此而喪失了意氣,他依舊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同上),過著放蕩而又豪爽的生活。從這首《望岳》詩里,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當(dāng)時的心胸來。
《望岳》的“岳”,當(dāng)是指東岳泰山。望岳,是近岳而望,其實并沒有登山。全首八句四十個字,沒有落一個“望”字,然而句句卻都是在寫“望”,這就顯出青年詩人的工力來了。
首聯(lián),是遠望之色?!搬纷凇?,是泰山的尊稱。泰山別稱“岱”,在現(xiàn)在山東省泰安縣境內(nèi),山高且陡,很多帝王都到這里來祭祀山川,它又是五岳之長,古代以為諸山所宗,所以叫“岱宗”,夫,語助詞?!搬纷诜蛉绾?”是作者自己設(shè)問,泰山是怎樣的一番景色呢?“齊魯青未了”,是作者的自答。意思是說,泰山的高大啊,真是從齊到魯都可以望見它青青的顏色?!拔戳恕?,是“不盡”的意思。齊、魯本是春秋時代兩個國名,都在山東省。齊在泰山以北,魯在泰山以南。說從齊到魯都可以望見它的青色,當(dāng)然是一種夸張的筆法,主要是為要突出山的高大,因為唯其高大,才能所見者遠。讀者一看開頭兩句,就有一個泰山突兀在眼前的十分高大的總的印象。
次聯(lián),是近望之勢?!霸旎?,指大自然,“鐘”是聚集的意思。“神秀”,通俗一點講,就是神奇和秀美。這句是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地給了泰山,泰山是天地間神秀的匯集和結(jié)晶。這自然是對于泰山的贊美之詞。當(dāng)然,大自然是不可能把一切神奇和秀美的景物都給了泰山的,但這樣寫,足見泰山神奇和秀美的東西是特別地多?!瓣庩柛罨钑浴?,是說泰山的高峰,聳入云霄,山南山北,幾乎完全是兩個世刃,把昏曉分割了一樣。這一個“割”字,下得十分神奇。這樣,泰山之高大,就給了人們一個具體而又清晰的印象,它莽蒼蒼地矗立在你的眼前!
三聯(lián),是細(xì)望之景?!笆幮厣鷮釉啤笔堑寡b之句。仔細(xì)一看,山中層云迭起,由此而不禁使人心胸為之開豁,為之激蕩。也就是說,蕩胸的原因是因為山中的層云迭生。說山中能生層云,主要還是為了突出山的高大。山高,云在山腰繚繞,好象是從山中生出的一樣;山大,才能包羅下一層一層的白云。所以,這句既寫得氣勢壯闊,又寫得十分含蓄而又耐人尋味。再細(xì)細(xì)望去,鳥兒歸入山林,越飛越遠,越飛越小,望的人連眼眶都要望裂了! “決眥(zi)入歸鳥”就是這個意思。但我們還要想一想,是不是還有更深遠的含義?應(yīng)該說,這句詩還告訴我們,山是十分幽深的。目光隨著歸鳥向山中望去,真是用盡眼力也望不到底哪!在那山林深處有些什么呢?大自然賦予它些什么“神秀”呢? 讀者細(xì)細(xì)一想,似乎有一種神奇而高深莫測的感覺,產(chǎn)生了要進山去看一看的欲望。這就是詩歌產(chǎn)生的藝術(shù)魅力!
末聯(lián),寫極望之情。這兩句是虛寫,是想象中的極目遠望。會當(dāng),應(yīng)當(dāng)、定要的意思。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定要自己親身去走一遭,才能領(lǐng)略大自然的奇妙勝境。當(dāng)你登上泰山極頂?shù)臅r候,極目遠望,其它的一些山都不在話下了,對于泰山這位“老大哥”來說,它們都是“小弟弟”。這是多么壯觀的氣象!然而要攀登上這泰山極頂,又要付出多少艱苦的努力!要有多么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泰山半腰里不是有回馬嶺嗎? 意志不堅定的人在山半腰就要打退堂鼓了。然而,在山頂上,可以有“一覽眾山小”的壯闊景色,這將激勵和鼓舞著人們?nèi)ヅ实?。不光是登山,干任何工作,不都一樣有這個道理嗎?所以,這句看來是想象中的山頂景色,可是又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是多么發(fā)人深省。杜甫在“望”過“岳”后,自己也爬上了山頂。他在另一首《又上后園山腳》的詩中寫道:“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經(jīng)過了攀登的杜甫,此時此刻該是多么地愜意!
杜甫寫的《望岳》詩,一共有三首,還有兩首,分別詠南岳和西岳,但都沒有這首詩寫得那么激蕩人心,風(fēng)格豪爽、開朗、含蓄而又發(fā)人深省。難怪不少唐詩的選本都要選上它了。
上一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澳門(六首錄二)·(清)顧炎武》詠山水名勝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