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姜虁
笠澤茫茫雁影微, 玉峰重疊護云衣。
長橋寂寞春寒夜, 只有詩人一舸歸。
〔石湖〕蘇州與吳江間的風景區,范成大曾筑別墅于此,號石湖居士,〔苕溪〕此處指湖州。其時,姜夔寓居湖州。〔笠澤〕古水名。一說太湖,一說即今吳淞江。就此詩看,應是太湖。〔玉峰〕或說被積雪覆蓋的山峰,潔白如玉;或說玉峰即昆山。此處應指太湖諸山。〔護云衣〕指山帶云氣。〔長橋〕即垂虹橋,在吳江縣東,橋有七十二洞,俗名長橋。
本題系組詩,共十首,這里選錄的是第七首。光宗紹熙二年(1191)冬,作者訪石湖范成大,除夕,乘舟歸苕溪,心情悠閑,即興賦詩,后錄寄楊萬里,萬里甚愛之,以為有“裁云縫霧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聲”。
此詩詞旨清新,饒多韻味,歷歷如一幅空靈雋秀的寒夜歸舟圖。首二句寫遠景:極目太湖,暝色四合,雁影點點;水天之際,玉峰重疊,煙云繚繞,好 一派空濛浩渺的景象。后兩句寫近景:移舟長橋,寂然無聲,結語妙在一舸而歸。
此篇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作者一生不仕,過著客游閑居的生活,在吟詠山水的詩詞中多寄寓向往自然、追求寧靜的心境。作者曾道:“平生最識江湖味。”(《湖上寓居雜詠十四首》)推敲這首詩,就不能不細究詩中的江湖之味。茫茫太湖,空靈澄澈,孤凄飄渺的雁影若有若無,此情此景,與作者一貫的沖淡襟懷不無連系。“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淞江作》)、“江涵星影鷺眠沙”(《姑蘇懷古》)、“白鷗飛去落前灘”(《釣雪亭》),作者詩詞中不乏這種任意驅使的雁禽,看似無心,其實,這就是作者苦苦追求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的江湖之味。長橋是名勝,王安石、蘇軾、張先等多在這飲酒賦詩。但在作者筆下,長橋卻是寂寞的,在千家萬戶喜除舊歲之際,只有詩人的一葉小舟羈旅橋畔,此刻,詩人心中不無淡淡的飄泊之情,而這種描寫,又與作者詩詞中一貫流露的蕭散閑逸的情懷是一致的。作者詩詞多抒寫高潔的襟抱,此詩正是詩人胸懷浩然、逸興遄飛、超然物外、渾忘塵世的真實寫照。張炎《詞源》所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于此詩可以體會。
白石的詩以清妙秀遠的風致見稱,于江西詩派清勁爽朗中兼有晚唐詩綿邈蘊藉的神韻。這首絕句以碧綠的水,飄渺的云,冰雪晶瑩的群峰,若隱若現的雁影凝聚成至清至秀的境界,以悄然無聲的長橋與小舟作結語,含義蘊藉,韻味無窮,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是慘淡經營的藝術結晶。
上一篇:《聞鵲喜 吳山觀濤·宋·周密》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宋·黃庭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