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李龍眠畫羅漢記
黃淳耀
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凡十有八人(1)。一角漫滅(2),存十五人有半(3),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壞紙,僅見腰足。一人戴笠攜杖,衣袂翩然(4),若將渡而無意者。一人凝立遠望,開口自語。一人跽左足(5),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纏結狀(6); 雙屨脫置足旁(7),回顧微哂(8)。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測淺深者。
方渡者九人: 一人以手揭衣(9),一人左手策杖(10),目皆下視,口呿不合(11)。一人脫衣,雙手捧之,而承以首(12)。一人前其杖,回首視捧衣者。兩童子首發(fā)鬅鬙(13),共舁一人以渡(14)。所舁者,長眉覆頰,面怪偉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視長眉者。一人貌亦老蒼,傴僂策杖(15),去岸無幾,若幸其將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閉口,以手反負之,若重不能勝者(16)。一人貌老過于傴僂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勢起之。老者努其喙(17),纈紋皆見(18)。又一人已渡者,雙足尚跣(19),出其履將納之(20),而仰視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軒渠自得(21)。
按羅漢于佛氏為得道之稱(22),后世所傳高僧,猶云錫飛杯渡(23)。而為渡江,艱辛乃爾(24),殊可怪也。推畫者之意,豈以佛氏之作止語默(25),皆與人同,而世之學佛者,徒求卓詭變幻(26)、可喜可愕之跡,故為此圖,以警發(fā)之與(27)?昔人謂太清樓所藏呂真人畫像(28),儼若孔老(29),與他畫師作輕揚狀者不同,當即此意。
〔注釋〕(1)凡:總共。(2)漫滅:紙面因受潮而模糊不清。(3)有:又。(4)袂(mei): 衣袖。(5)跽(ji):跪,但膝以上直立。(6)纏結:捆綁。(7)屨(ju):麻鞋。(8)哂(shen):笑。(9)揭:掀。(10)策杖:拄杖。(11)呿(qu):張口。(12)承:頂。(13)鬅鬙(peng seng): 頭發(fā)蓬松。(14)舁(yu): 抬。(15)傴僂:駝背。(16)勝:支撐。(17)努:撅。喙(hui):嘴。(18)纈(xie):紋路。(19)跣:赤腳。(20)納:穿。(21)軒渠:笑的樣子。(22)佛氏:佛家。得道:修煉成功。(23)錫:禪仗。(24)爾:這樣。(25)作:動作。止:休息。(26)卓:高超。詭:奇異。(27)警發(fā):告誡誘導。與:同“歟”。(28)太清樓:宋皇宮中的樓名。呂真人: 呂洞賓,俗稱八仙過海中的一仙。(29)儼若:儼然。孔老:孔子和老子。
〔鑒賞〕被譽為 “宋畫第一”的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山人。他擅長于畫人物、佛像、鞍馬及山水。他吸取了歷代畫派之長,自創(chuàng)一格,多用線描,不設色,人稱“白描”。他畫的人物、佛像,能生動地表現(xiàn)出神情意態(tài)。評論家說他作畫“以意為先”。這從明代黃淳耀寫的《李龍眠畫羅漢記》一文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李龍眠畫羅漢記》再現(xiàn)了李公麟的杰作《羅漢渡江圖》的高超藝術,給讀者一種美的享受。文章開頭便點明 “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滅,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筆墨極其簡練而又突出了人物。這個起筆,能夠調動讀者的想象,產(chǎn)生吸引力,而且引出了下文的進一步描述。
作者從畫紙 “漫滅”的一角寫起,然后就畫面的各個部分,依次寫去。以 “未渡者五人”這一句領起,使讀者心目中虛懸這一組人物的畫面,然后定睛看去。“一人值壞紙,僅見腰足。”這照應了上文的 “漫滅”和“有半”。“一人戴笠攜杖,衣袂翩然,若將渡而無意者。”又一個羅漢是一副趕路的裝束,他的衣袖仿佛在飄動,令人想見呼呼的江風正迎面吹來。本來,這個羅漢趕路,是要渡江的,但此刻他的神情卻似乎無意于渡江,這是為什么呢? 揣測起來,大概是看到渡江艱辛的場面,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吧? “一人凝立遠望,開口自語。” 又一個羅漢聚精會神地站在那里眺望遠處,張口自語。他在望什么呢? 又在說些什么呢? 大概是在遙望寬闊的江面和正在艱難地涉水向對岸攀登的伙伴吧?“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纏結狀; 雙屨脫置足旁,回顧微哂。”又一個羅漢左腳跪著,右腳蹲著,用手捧膝在纏結什么,大概是在纏結卷上去的褲管吧?這是在做渡江的準備工作。他的一雙鞋脫了放在腳邊,說明他已決心渡江,而且即將下水了。這時他回頭微笑著,很明顯,他是在笑身后那個害怕渡江之難的羅漢。“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測淺深者。” 這一個羅漢看來也是想渡江的,但他還不敢貿(mào)然下水,因此他坐在岸邊,用手按著地,先把腳伸到水里去,試探江水的深淺。這也是覺得渡江艱險,所以才審慎行事的吧? 文章用五句話寫五個 “未渡” 的羅漢,每句都用 “一人” 領起,眉目十分清楚。從“僅見腰足” 的那個羅漢,到伸足入水“測淺深” 的那個羅漢,依次寫來,令人想見他們從岸上到水邊的排列情況。這五個羅漢的動作神情雖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就是他們都覺得渡江是艱辛的。
接著,作者寫畫面上正在渡江的九個羅漢,或一句寫兩人,或一句寫一人,或兩句寫三人,或三句寫兩人,筆法靈活變化,曲盡其妙,而以 “方渡者九人” 一句領起。讀者的注意力也很自然地移到這一組人物上來: “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視,口呿不合。” 這兩個羅漢,一個提起衣服,一個左手拄著手杖,動作不同,但是渡江時的小心則是一樣的。他們的眼睛都看著下面滔滔的江水,同時張著嘴,表現(xiàn)出內心的緊張。“一人脫衣,雙手捧之,而承以首。” 第三個羅漢雙手捧著脫下的衣服,頂在頭上。他對江中水深流急,預先已作好準備。“一人前其杖,回首視捧衣者。” 第四個羅漢正向前揚起手杖,準備邁出腳步,但卻回頭望著那捧衣的羅漢。他大概十分羨慕捧衣羅漢的做法吧?在他前面,“兩童子首發(fā)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長眉覆頰,面怪偉如秋潭老蛟。” 第五個羅漢由兩個頭發(fā)蓬亂的童子抬著渡江。我們從他不自行涉水,而由兩個童子抬著渡江,可以想見他是佛門中地位特殊的高僧。但是這位高僧對于渡江也沒有什么法術可施,他自己不能或不愿涉水,就叫兩個童子抬著他走。“一人仰面視長眉者”,第六個羅漢仰著臉看那個由童子抬著渡江的長眉羅漢,他對長眉羅漢是羨慕,是敬仰,還是懷有別的什么感情呢?這是很值得玩味的。“一人貌亦老蒼,傴僂策杖,去岸無幾,若幸其將至者。” 第七個羅漢離岸已經(jīng)不遠。我們從他的神態(tài),可以想見他已經(jīng)走過的江中路程是多么艱險,因而他對馬上就要到岸感到欣慰。“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閉口,以手反負之,若重不能勝者。” 第八個羅漢不能單獨涉水過江,因此伏在一個童子背上。我們從這個羅漢要童子背負以及童子好象背不動,也可以想見他倆渡江是多么困難。“一人貌老過于傴僂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 第九個羅漢容貌比上述那個駝背的羅漢還要蒼老,右腳已經(jīng)踏上江岸,但左腳還在水里,好象要提起而又提不起來。這個老羅漢從江水中徒涉過來,到達岸邊,已經(jīng)筋疲力盡,所以一只左腳踏在水里,再用力也提不起來了。這時,“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勢起之。老者努其喙,纈紋皆見。” 已過江登岸的一個羅漢,抓住這個老羅漢的右臂,用力拉他上岸。老羅漢努著嘴,臉上的皺紋全都露了出來,可見他正使出全身的余力來走完渡江的最后一步。文章至此,依次把正在渡江的九個羅漢和三個童子的動作神情都一一描述出來,并且連帶寫到一個已經(jīng)登岸、還在幫助別人的羅漢。這個羅漢雖然已經(jīng)勝利過江,但此刻他的心情還沉浸在渡江的艱辛之中,沒有解脫出來。而另外一個已渡過江來的羅漢,神情就完全不同了。他的兩腳還赤著,正拿出鞋來準備穿,而眼睛卻仰看石壁,用一個指頭挖著鼻孔,現(xiàn)出笑容,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他大概感到難關已過,一身輕松,因此高興地欣賞起景物來了。
作者寫畫面上九個正在渡江的羅漢,舉止各殊,神態(tài)迥異,但是這一切都同樣表現(xiàn)出羅漢渡江的艱辛。而三個童子,或抬羅漢,或背羅漢,有的“首發(fā)鬅鬙”,有的“重不能勝” ,這也有力地烘托了羅漢渡江之難。如果說前面寫 “未渡者五人”是通過他們未渡時的動作神情表現(xiàn)出羅漢渡江的困難,是側筆,是虛寫,那么,這里寫 “方渡者九人” 就是正面落墨,直接描寫羅漢渡江的艱辛之狀了。而關于兩個已經(jīng)過江的羅漢的描寫,雖然敘他們的動作神情完全兩樣,但是筆意仍是一貫的,即寫助人登岸的那個羅漢,是表現(xiàn)渡江之難的續(xù)筆和余波,而寫 “仰視石壁” 的那個羅漢,是以過江后的欣然自得來襯托渡江時的艱辛。
文章對畫上人物的描述,處處顯示出其渡江之不易,這就為進一步發(fā)揮議論作好了鋪墊。作者接著提出: 羅漢在佛家是得道者的稱呼,后代還傳說高僧能乘著錫杖飛行、乘著木杯渡水,而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卻把他們畫得這樣艱辛,是很奇怪的。這是作者在對“畫者之意” 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先來個反喝,以便引起讀者的思考,然后才推論:“豈以佛氏之作止語默,皆與人同,而世之學佛者,徒求卓詭變幻、可喜可愕之跡,故為此圖,以警發(fā)之與?”作者的意思本是肯定的,但是,這個肯定的意思,文中卻用疑問推測的語氣表達出來,以引起讀者的玩索之趣,使議論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又以太清樓所藏的呂真人畫像,莊重得象孔子、老子的像一樣,而那畫師的用意大概也和李龍眠相同,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文章以議論作結,余韻悠然。通過結尾的議論,作者點破了畫面的深遠寓意,批判了學佛者迷信無知的思想行為,使文章具備了一定的思想意義。
我們讀了這篇文章,仿佛親自欣賞了李龍眠的《羅漢渡江圖》,為畫師高超的技藝而驚嘆。文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首先,由于作者深入領會了 “畫者之意” ,根據(jù)李龍眠作畫“以意為先” 的特點,在下筆時,不但注意人物的形貌動作,而且注意其神情意態(tài),這就把每個人物寫得形神兼?zhèn)洌蜩蛉缟M瑫r,由于作者寫出了形神兼?zhèn)涞娜宋镄蜗螅虼艘簿蜏蚀_地表現(xiàn)出了畫面的豐富意蘊,使讀者得以充分地馳騁想象,并對各個人物的內心活動有所探索,有所領悟,而整個畫面上的人物,在讀者心目中,也就進一步 “活動” 起來了。這樣,讀者披文而見人,因人而會心,感到意味無窮,從而獲得了豐富的藝術享受。
再就用筆來說,前面緊扣 “畫者之意” 來描述人物,末后水到渠成地發(fā)揮議論,這結尾一筆,使讀者對《羅漢渡江圖》的感受更深了。作者通過議論,深刻地指出了李龍眠作這幅畫的目的,因而讀者對畫中人物的神情意態(tài)理解更深,印象也更加鮮明。至于作者下筆時能從整個畫面布局著眼,把眾多的人物分成“未渡者” “方渡者” 和 “已渡者” 三部分; 而在每一部分中,又按各人距江邊和彼岸的次序,一一寫去,這樣使讀者對整個畫面獲得清晰的印象,文章也顯得層次分明。
上一篇:《古文·李愬雪夜取蔡州》鑒賞
下一篇:《古文·極樂寺紀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