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浩然
百里聞雷震, 鳴弦暫輟彈。
府中連騎出, 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云迥, 浮天渤澥寬。
驚濤來似雪, 一坐凜生寒。
這首寫錢塘江潮的詩,約為孟浩然漫游浙江時的作品。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隱居和漫游中度過的,吳越湘閩等地都曾留下過他的足跡。他還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詩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
本詩的開頭兩句,先寫潮聲,聲如雷震,可聽百里。開頭這種夸張的寫法,給人造成一個深刻的印象。鳴弦輟彈,是說詩人與顏太守本來正在府中安閑地彈琴,忽然聽到外面潮聲如雷,不禁停止了彈奏。停止了彈奏干什么呢?自然是被潮聲所吸引,要出去觀潮,這便極自然地引出了三、四兩句。這首聯叫做“先聲奪人”,寫得極有氣魄。錢塘江潮歷史有不少詩人描寫它,但表現手法各有不同。宋人潘閬曾寫詞《酒泉子》,其上闋云:“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可見自古以來,錢塘江潮水吸引了多少人!而潘閬覺得潮來之時,滄海似空,聲如萬面金鼓齊擂,寫得也是挺有聲勢的。不過孟浩然的這首詩開頭兩句是虛寫,寫自己并沒有看到潮水,只是聽到潮聲,便忍不住要去看看。作為開頭,這首詩比潘閬的詞要寫得曲折一些、細膩一些。“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是說作者和太守及其隨員,從府中騎著馬一個一個地出來,到江邊等待著觀潮。雖然在府中已聽到百里雷聲震,到江畔時,潮尚未來,還要等,可見那驚天動地的聲音要比潮水來得早得多,也快得多。于是,便引出“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寬”二句,是說秋云在太陽的照射下,覺得離自己很遠,這就是秋高云爽的意思。渤澥,指渤海,古時候東海統稱做渤海。“浮天渤澥寬”,是說渤海海面浮動在天際,顯得很空寬,也就是海天空闊的意思。五、六兩句是寫潮來之前,極目四望,心情十分舒暢,這就為最后兩句“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作了鋪墊。忽然,潮水來了,禁不住“啊呀!”叫起來,浪潮澎湃,后浪推前浪,真象“卷起千堆雪”。看了這樣的景象,所有觀潮的人都不禁凜然而生寒意。在八句詩中,真正寫潮水的就只有這么兩句,而且是在詩篇的最后才點到這突兀而來的似雪的驚濤。但是,前面六句也不是可有可無。沒有前面六句的描寫、鋪墊,后面二句就成了架空了的東西。由“驚”而“寒”,這是詩人的主觀感覺,也是詩人通過藝術作品給讀者的一種感染。這寒,既是從濤“色”上引出的(“來似雪”),也是從濤“勢”上引出來的(“雷聲震”)。潘閬的那首《酒泉子》詞的結尾也落在一個“寒”字上:“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觀察描寫同一個事物,不謀而合地運用了同一個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們體物的入微和用字的確切。
孟浩然的這首觀潮詩,寫得跌宕有致,把見潮前心情的寬舒和見潮后心情的緊張作了強烈的對比。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和這首詩壯闊、宏偉的氣勢。
自古以來,錢塘江潮(特別是秋潮)為人們所向往,它幾乎成了潮水的代表和象征,有時候詩人們就用它來比喻某地某處潮水之大,如李白就有一首《橫江詞》:
海神來過惡風回, 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何如此? 濤似連山噴雪來。
這里詩人設問:這天門山的浪濤與浙江八月的海潮相比如何?好象這八月的浙江潮就成了一個標準似的。錢塘潮之所以聞名天下,這固然是由于大自然造成的壯觀,但是多少也借助于優秀詩人們對它的謳歌和渲染。
上一篇:《上太行·明·于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東溪·宋·梅堯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