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陳維崧
邢州道上作①
秋色冷并刀②,一派酸風卷怒濤。并馬三河年少客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雕④。殘酒憶荊高⑤,燕趙悲歌事未消⑥。憶昨車聲寒易水⑦,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⑧。
【注釋】 ①邢州: 即今河北邢臺。②并 (bing冰) 刀: 古時并州產剪刀,以鋒利著稱。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帶。③三河:地名。漢代以河內、河南、河東三郡為三河,即今河南洛陽市黃河南北一帶。④皂櫟 (日歷): 兩種樹名,都是落葉喬木。⑤荊高:指戰國時刺客荊軻、高漸離。⑥燕趙悲歌: 韓愈《送董邵南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⑦易水: 在河北易縣。⑧豫讓橋: 在晉陽縣 (今山西太原市) 東。豫讓,戰國時晉人。曾是智伯家臣。后智伯為趙襄子所滅,豫讓為報答智伯知遇之恩,漆身吞炭,欲刺殺襄子為智伯報仇。一日襄子出行,豫讓伏于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豫讓被襄子捉住,伏劍而死。后人稱此橋為豫讓橋。
【詞大意】 秋天的寒光凄冽,冷似并州快剪,一陣陣令人辛酸的秋風,卷起松濤呼嘯。三河少年游俠并肩騎馬奔馳,他們粗獷豪放,乘著酒興,在皂櫟樹林中,彎弓射大雕。
醉意殘存不禁想起荊軻、高漸離,昔日燕趙悲壯的歌聲似乎至今還未消失。就如同昨日一般,壯士伴隨轔轔車聲渡過寒涼的易水。今天,酒余豪氣猶在,驅馬飛奔,馳過當年豫讓行刺襄子的橋上。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途經邢臺的懷古之作。上闋寫作者與北方一伙少年俠士一起馳馬射雕,豪放之氣,躍然紙上。起首兩句點明季節及環境。“秋色冷并刀”,以并州快剪比喻秋天的風光,既渲染出秋色的肅殺,又暗喻閑愁剪不斷的心境。一個“冷”字造成一種逼人的寒意,突出秋景在人們心理上的感覺。“一派酸風卷怒濤”,進一步融情入景,面對一片蕭條的秋光,耳畔又響起秋風吹動樹梢響起的陣陣濤聲,怎能不使人感到辛酸悲涼。下面三句是說幸好遇見了粗獷豪放的三河少年,一起并轡齊驅,少年的游俠氣概不僅驅散了惡劣的心緒,而且受到感染,一起到皂櫟林中開懷暢飲,酒酣之際,彎弓搭箭,直射空中盤旋的大雕,這是何等壯志凌云的氣魄!詞的境界哀而不傷,先抑后揚,詩人的情緒也由低漸高,有一種振奮鼓舞的張力。
下闋轉入抒發懷古幽情。殘酒,指殘存的酒意,實即為醉意猶存,乘著酒興,因地思及有關的古人。邢臺臨近易水,正屬古代燕趙之地,途經此地,自然會聯想起戰國時著名的刺客荊軻、高漸離等人。燕趙悲歌雖已成為歷史,但他們那種“重然諾,輕生死”的扶弱除強的精神卻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故而詞中用 “燕趙悲歌事未消”一句表明作者對待荊軻、高漸離刺擊秦王這段歷史的看法和評價。詩詞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憶昨車聲寒易水”,等于把1800多年前易水送別的悲壯場面再現于讀者面前,以聽覺(車聲)觸動讀者的回憶,憑借想象的羽翼,讀者與作者一起回溯到遙遠的古代,一同領略燕太子丹餞別荊軻時那振撼心魄的歌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車聲引發出歌聲,令人回腸蕩氣,感慨萬端。最后兩句,由歷史回到現實,“慷慨還過豫讓橋”,“慷慨” 表示憶及荊高這段悲壯往事產生的效果,作者和三河少年不消說熱血沸騰,慷慨激昂,意氣風發,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驅動力。于是,重新跨馬提韁,馳過記錄著另一段悲壯歷史的豫讓橋。詞的下闋共涉及到三位古人,對荊軻、高漸離用的筆墨稍多一些,由人及事,還寫了燕趙悲歌,易水送別的往事,而對豫讓則一帶而過,僅僅是作為橋名出現一個名字,對他為智伯刺殺趙襄子的事只字未提,可見作者并不是要講這些刺客的故事,而著重在歌頌這種行俠仗義的精神,給人一種氣壯山河的豪邁感受。
在寫法上,這首詞很注意煉句煉字,如“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風卷怒濤”,渲染秋景極工;“憶昨車聲寒易水”的“寒”字,以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顯得十分生動、形象。清代薛雪在《一瓢詩話》中提到煉句煉字的重要性時說:“篇中煉句,句中煉字,煉得篇中之意工到,則氣韻清高深渺,格律雅健雄豪,無所不有,能事畢矣。”這話是非常正確的。
上一篇:《南鄉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南呂·一枝花》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