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散文·周敦頤·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 菊,花之隱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本文選自后人輯編的《周子全書》。
這是一篇托花寄意、詠物抒情的小品散文,是宋文中難得的上乘之作。它還是一首將具體形象同抽象哲理完美結合的富有理趣的散文詩。成為我國千古詠蓮的一曲絕唱,歷代傳誦不衰。
****
全文僅一百九十字,分成兩段:
第一段:欣寫蓮花之品格與性狀;
第二段:借題發揮,以花喻世。
先看第一節文字——
第一段:欣寫蓮花之品格與性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一、詮詞釋句:
甚蕃——蕃(fán凡)茂盛,眾多。甚蕃,很多。
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北)人,東晉著名詩人。他生性愛菊,愛其耐寒、清雅,并賦予它不慕榮華、自甘淡泊的稟性。
李唐——即唐代(618-907),前人習慣于將皇帝姓氏與王朝連稱,唐帝姓李,故有此稱。
世人句——唐代世人十分貴重牡丹,稱為“國色天香”。當牡丹盛開時節,長安、洛陽,舉城欣喜若狂,豪門貴族往往以名種相夸耀。(事見唐李肇《唐國史補》)宋代愛牡丹之風尚盛。周敦頤說“世人甚愛牡丹”,略含貶意,諷時尚同趨奢華。
出淤泥句——此借蓮花之清雅高潔,喻君子立身處世不受污濁環境所染。
濯清漣句——經過清澈水波的洗滌也不顯得妖冶。濯(zhuó酌),洗滌。漣,水波。不妖,喻君子不媚于世。妖,此指美艷不端重。
中通外直——蓮莖內里貫通,外相筆直。以此借喻君子事理通達,為人正直。
不蔓不枝——蓮花莖桿不生節,且無枝蔓,其狀挺拔。借喻君子胸懷坦蕩,不攀援附勢。
香遠益清與亭亭凈植——前者是說蓮花芳香遠播,更覺清幽。益,更加。后者是指蓮花素凈地挺立水中,喻君子卓然自立,不隨流俗。亭亭,高聳樣子。植,樹立。
可遠觀句——可以遠遠地欣賞而不可輕薄地玩弄它。褻(xiè謝)玩,舉止輕薄地玩弄。褻,親近,狎玩。
二、略述大意:
在水生陸長的群芳中,逗人喜愛的花很多。東晉陶潛唯獨喜愛菊花,自從李唐以來,世上卻酷愛牡丹,而我單單喜歡蓮花。因為它雖然出于淤泥而不受一點污染,經過清波洗滌也不顯得妖冶。它的莖桿內里貫通,外觀筆直,而且無節無枝,素凈地挺立在水中;那蓮花的芳香遠播他方,更令人感到清幽。這高雅的蓮花啊! 只可供人遠遠地觀賞,不讓人們親近地動手動腳輕薄地玩弄。
第二段:借題發揮,以花喻世
予謂: 菊,花之隱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一、詮詞釋句:
謂與隱逸者——謂,說,以為。隱逸者,即指隱居人士。
噫與鮮有聞——噫,感嘆詞,唉。鮮(xiǎn),少,不多。鮮有聞,即很少聽說。
同予者何人——有誰與我同好?意謂無人仰慕君子的德行。
宜乎眾矣——當然人很多了。
二、略述大意: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居之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之族;而蓮,則是花中之高雅君子。唉,如今對菊花之愛,陶潛之后已很少聞說;對蓮花之愛,還有誰與我同好?至于對牡丹之喜愛,自然是人很多了。
****
這里,著重講兩點——
一、《愛蓮說》文旨何在?
有人會問:一個理學家為什么要寫這篇《愛蓮說》?它的文旨究竟何在?據我的體悟,周敦頤之所以要寫這篇文學性濃烈的論說散文,其用意在于:借物說事,以花喻人,用人諷世。他在萬花中特選了“花中君子”——蓮花為典型,加以剖析,并樹立為樣版,評議人物,譏刺世風。這就是其文旨所在。
在塑造“樣版”過程中,作者所用的手法是古老的,而技藝卻是奇巧的。所說手法古老,是指它用了幾千年前《詩經》創制的一套表達藝術,這里著重用了“比興法”。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文藝家,都曾襲用此法,周敦頤當不會例外。不過,他運用此法特別諳熟,因而效果也特佳。這是說,它的技藝超群,手法奇巧。首先選擇了內外兼善,周身皆美之物——蓮荷作為“喻體”,加以人格化剖析,然后來比擬人中之龍——君子,并將蓮花處處美的表征,印合于君子的種種美德,從而塑造了一尊高大引人的楷模。這就是:身貌——亭亭凈植,挺于水中;胸襟——通達坦蕩,平和正直;秉性——卓然自立,不媚世俗;風韻——不染不妖,清雅高潔。其整體形象是:慧光四射,幽香沁人,只可遠觀,不可近瀆。作者就是以這種人們仰望的高大完善的榜樣,向世人正面展示,以激起仿效的熱情;同時,也以這個標尺去衡量世人,并給當時的卑下澆薄世風進行反面的譏刺,以抑制世風日下。
此文在運用“比法”時,還有十分巧妙的一著值得注意,這就是:它打破常規,不進行黑白式或善惡式的機械對比,而是采用了菊花、牡丹等優美花種“強強對比,好佳相襯”的手法,來烘托蓮花的高雅完美的品格。這固然很好地凸現了作者要著力標榜的“喻體”——蓮花形象,同時,也不致貶低其他良花美葩的品質和優姿,收到了皆大歡喜的良效。
二、此文被譽為千古詠蓮之絕唱。
我國文學史上,以蓮荷為題材,加以描述吟唱的詩詞或文章,不在少數。但寫得好的,技藝超群的卻不是很多,而周作《愛蓮說》卻是最杰出的佼佼者。在此,不妨抄錄一些有關詩詞,供大家參閱、比較。
詠同心芙蓉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隋·杜公瞻)
(選自《詠花詩品》,下同。)
同心芙蓉,即并頭(蒂)蓮,古人常以為祥瑞之物,其實是蓮荷的一個品種,詩歌結尾點旨,借“同心蓮”喻男女性愛。
曲 池 荷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唐·盧照鄰)
曲池,是指唐長安之曲江池,是游覽勝地。作者因病殘辭官,難免有“恐美人之遲暮”的心理。沈德潛認為“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凋零之感”。
暮秋獨游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唐·李商隱)
清人說這是一首“艷情”詩。據傳李商隱有戀人名“荷花”,后遭不幸,李氏甚悲,此詩的深厚悽惋之情,或許由此而發。
秋池一枝蓮
秋至皆零落,凌波獨吐紅。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隨風。
(唐·郭恭)
此詩表達了蓮花頑強的生命力和堅貞不群風韻。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里)
此絕詩中最后兩句是傳誦不衰的名句,值得好好體味。
再賦郡沼雙蓮三絕(其一)
館娃魂散碧云沉,化作雙葩寄恨深;
千載不償連理愿,一枝空有合歡心。
(宋·范成大)
館娃,指春秋美女西施。“連理愿”典出白居易《長恨歌》。這同晚唐韋莊的《合歡蓮花》絕句有同工之妙,不妨合讀。
西湖荷花有感
我昔扁舟泛湖去,四望荷花浩無數。
誰家畫舫倚紅妝,笑聲迥入花深處。
笙歌凄咽水云寒,花色似嫌脂粉污。
夜深人靜月明中,方識荷花有真趣。
水天倒浸碧琉璃,凈質芳姿澹相顧。
亭亭翠蓋擁群仙,輕風微顫凌波步。
酒暈潮紅淺渥唇,膚如凝脂腰束素。
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嬌泣露。
湖光花氣滿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霧。
恍然人在蕊珠宮,便欲移家臨水住。
回首落日低黃塵,十年不到湖山路。
花開花落幾秋風,湖上青山自如故。
(元·于石)
以詩詞形式歌詠蓮荷的作品,一般篇幅都不大,而此篇綴有二十四句,且通篇押仄韻,類似作品為數不多,而此篇詩語清新,詩情醇厚,詩韻悠長,頗為可讀。
白 蓮
太液澄波濯素容,玉衣垂影水晶宮。
月明無處尋顏色,只信香飄十里風。
(明·陳敬宗)
此詩意境與韋莊《白牡丹》詩頗為相似,不妨找來參讀。
荷花辭十首(其六、其十)
其 六
魚戲田田隔水知,荷花不語自低垂。
團團碧葉遮如蓋,旋進明珠打鴨兒。
其 十
結實成蓮心自知,分身化作藕千絲。
千絲未斷終相偶,交葉駢花一蒂垂。
(清·錢謙益)
此處的“蓮”,指荷花結實后的“蓮子”。在古代民歌中,常有“雙關隱語”的運用。這就是用漢語中的多義詞、同義詞或同音詞來起比興引喻的作用,叫作“諧音隱語”。比如此詩中的蓮,諧“憐”;藕,諧“偶”;絲,諧“思”;蓮子,諧憐子,即“愛你”。
秋荷
秋荷獨后時,搖落見風姿;
無力爭先發,非固后出奇。
(清·鄭爕)
鄭爕詩書畫兼工,在《墨竹》題畫詩中有句云:“掃云掃霧真吾事,豈悄區區掃地埃”,素有積極用世志向,把“清掃云霧”當成己事。這首詩正是他的自我寫照。
上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明代散文·袁宏道·滿井游記
下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方苞·獄中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