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詩《詠荊軻》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傳統的中國文學史往往稱陶淵明為田園詩人,因為他素來以寫田園詩見長?!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至今仍舊以樸質自然清淡寡欲給人們深刻的印象?!跋嘁姛o雜言,但道桑麻長”,也似乎填滿了陶淵明的整個身心。的確,陶淵明的作品在表現淳樸的農村生活情趣和描寫優美恬靜的農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不能簡單地認為陶淵明就只是一位抒寫田園生活和景物的詩人。關于陶淵明的詩,歷代批評家褒貶多有,說法不同,在“田園詩人”的總稱謂下,人們各從不同的側面進行了探討。筆者認為陶淵明受著三種思想的影響,因而產生了他的人生態度的矛盾和創作思想的矛盾。一種是儒家思想。儒家主張“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論語·學而》),又主張“道不行,乘桴浮于?!?《論語·公冶長》)。陶淵明《讀史·述屈賈》中說: “進德修業,將以及時; 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希望做稷契一類的人物。另一種是春秋、戰國時期俠義之士的思想。豫讓曾經說過:“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史記·刺客列傳》)陶淵明在《擬古九首》中就唱出了“節義為士雄”。還有一種是老莊思想。魏晉時代隱逸之風盛行,陶淵明感嘆地寫出了“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歸園田居》其一)。魏晉時代門閥、世族威勢顯赫,形成了戰亂、篡奪、陰謀和危機。在這樣情況下,晉朝末年的統治階級請他出仕,他辭不就職。后來歷經司馬道子專政,王國寶亂政,王恭起兵,桓玄奪位,尤其是經歷了晉恭帝禪位于劉裕、又被劉裕派人“以被掩殺之”以后,陶淵明希望有個開明君主,他自己也能“發忠孝于君親”。理想不能實現就希望有個“世外桃源”。這樣,歸隱與出仕,寫田園與吟“金剛”,看來矛盾,其實是跟暴政抗爭的一個目的兩種方式而己。歸隱是消極抗爭,出仕則是積極抗爭。由于劉裕的強大統治,決定了陶淵明只能幽蔽孤寂,主要采取消極抗爭的形式,因而構成了陶詩以寫田園為主軸。其實在田園詩里仍然傾注著作者對統治者的鄙夷,對勞動者的贊頌,更傾注著作者有志難伸的情懷。在作者憤世疾俗、歌頌壯志的激情下寫成了《詠荊軻》。它跟作者《讀山海經》之十“猛志固常在”是同樣的思想,讀后不難想象作者“攬轡澄清”之志和“豪興遄飛”之情。
《詠荊軻》,歌頌、懷念荊軻。全文圍繞這個主題開展情節,選取材料。
開頭四句寫燕太子丹好不容易選得了荊軻。燕太子丹是燕王喜的兒子,曾經被作為人質送往秦國,后來又逃回燕國。燕王喜二十八年,燕丹由于害怕秦國再度大兵壓境,就選派荊軻入秦刺殺秦王。一個“善”字說明燕丹滿懷著復仇壯志,更有辨識千里馬的本領,也說明荊軻決心入秦行刺的動力。《史記·刺客列傳》:“(燕太子丹)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第二句交待了“善養士”的政治目的是“報強嬴”,也就是荊軻入秦行刺的政治目的?!皬姟弊志珶挼攸c出了秦國的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力量都處于壓倒優勢,亦即為全詩的情景氣氛張本,下文所渲染的慷慨悲歌都由于存在著“強嬴”。“志”,《說文》: “士心也。”這里正是用的本義。有了這個“志”,全文著重描寫荊軻及其同志的心理狀態也就有了依據?!鞍俜颉?,許多門客或者義士,謀臣勇夫紛至沓來,點明了上文的“善”字所收的巨大效果?!傲肌保洞髮W語文》原注: “百夫中的勇士?!薄傲肌辈皇瞧胀ㄞo書所注的“良好”義;如果是,好像荊卿以外就沒有壯士了,這跟上文的“善”、跟下文易水餞行的大氣磅礴的場面都相齟齬。“良”的古寫是“目”的象形,“目”以代“面”,“面”以代“首”,“題目”就是“題首”。《爾雅·釋詁》: “元,良,首也?!蓖跄顚O疏證《廣雅釋詁四》引《齊語》: “鄉有良人。”王的解釋是: “‘良’ 與 ‘長’ 同義,婦稱夫曰‘良人’,義亦同也。”“百夫良”是許多壯士中的最強者。在“百夫良”中又經過一番遴選才于“歲暮”選上了“荊卿”。本文題目是《詠荊軻》,開頭四句就有很大的思想涵量: 第一層從伯樂識千里馬上“詠”,第二層從“百夫良”的陪襯上“詠”,第三層從燕丹反復斟酌慎于抉擇上“詠”。“君子”以下到“壯士驚”是全文重點所在,寫壯士們在易水餞別荊軻時的悲壯場面和同仇敵愾。又可以分為兩個場面: “君子”以下六句概括地、總體地寫送別情景,著重從正面“詠荊軻”。“君”,《說文》:“尊也?!狈Q荊軻為“君子”,無疑是敬重的語氣?!妒酚洝ご炭土袀鳌罚骸笆抗虨橹赫咚馈!庇?,司馬遷《報任安書》: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說(悅)己者容。”都只是稱“士”,可以比較。這里又從人生態度和去秦行刺的指導思想上“詠荊軻”,也可能是作者寫本文時篤信不疑的道德規范。“提劍出燕京”是奮斗目標“報強嬴”的具體實施?!俺鲅嗑保鲇谘嗑瑥难嗑┏霭l?!妒酚洝ご炭土袀鳌罚?“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薄叭搿闭c“出”同義。這是從第一個總的行動上“詠荊軻”?!八伢K鳴廣陌,慷慨送我行”,極寫送行的悲壯氣氛。銀白色的千里馬在廣闊的大道上鳴聲述志,無疑讓人感到這便是具有決死氣概的壯士荊軻的真實寫照,因此下句是“慷慨送我行”?!妒酚洝ご炭土袀鳌罚?“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這里為了更加直接、更加有力地感染讀者,就把前面的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亦即讓壯士自己講話。送行者意氣激昂,對壯士的高行表示感慨和悲嘆。這固然是因“我”而獲得了最大支持和最大鼓舞,同時表白了“我”所以敢于殺身成仁,也由于有一大群英雄豪杰作為有力的后盾?!靶郯l指危冠,猛氣沖長纓”,是給荊軻亮相。壯士博大恢宏,汪洋恣肆,有著一種無可比擬的內在的美在閃耀,無可比擬的內在的力在震蕩。藺相如在秦庭“怒發上沖冠”,跟這里著筆相同,都用了夸張手法,從而突顯壯士的憤怒程度和磅礴氣勢。“雄發指危冠”,夠豪邁了,再加“猛氣沖長纓”的形象,其威武雄壯的風骨和所向披靡的氣度躍然紙上,真是義貫日月、氣壯山河! “飲餞”以下八句具體地、各別地寫其他壯士為荊軻餞別的悲壯場面,也是全文最精彩處?!妒酚洝ご炭土袀鳌罚骸爸烈姿?,……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復為羽聲慷慨?!边@里不能理解為只是“詠荊軻”,而是“詠”以荊軻為主腦的一個壯士群體。它意味著即使荊軻遇難還是后繼有人。比方高漸離,是荊軻入燕以后“日與飲于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的“同志”者,而且高漸離是后來“以鉛置筑中,……舉筑樸秦皇帝,不中”而被“誅”的人物。宋意也是燕國“勇而無畏”、“常以高歌述志”的壯士?!八淖薄叭河ⅰ敝幸愿邼u離、宋意為典型,荊軻又是典型中的典型。送者、行者同以飲宴和高歌壯懷,渾然一體無分主客,他們的仇敵是“強嬴”的“豪主”,多狡詐更多武力,壯士們明知勢難輕取,卻又決心乘風破浪、一往無前,因而視覺中“淡淡”的“寒”波,聽覺中“蕭蕭”的“哀”風,就促使壯士們痛哭流涕,驚心動魄。作者用濃墨重彩把壯懷激烈、慷慨悲歌的動人氣氛渲染到了極高度,或者竟不妨認為由于壯士們的慷慨飲泣而使風為之凄,水為之寒,歌為之悲,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也為之動情!無怪乎千百年來無數英雄烈士在凜然就義之前都會想起易水悲歌的美事,或者直接詠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是過渡句。一方面點出了荊軻舍身取義、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之所在,另一方面又表示了荊軻是深諳天機、堅定沉著的人物,也同樣說出了此行的結局。以上主要是從心理上“詠荊軻”。“登車”以下四句寫荊軻去秦似箭,義無反顧,進一步從行為上“詠荊軻”。“飛蓋入秦庭”,傘蓋之“飛”使人聯想到英雄報國壯志之“飛”,或者說傘蓋之“飛”是英雄報國心理的形象化。不但如此,更有“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這種用語千鈞力透紙筆的極其概括而又極其形象、極其粗獷而又極其具體的妙句。雖然“萬里”之遠,但是意氣昂揚、奮起直前地“越”;“千城”之多雖然曲折斜行,但都一個個地穿過,極寫荊軻心情急迫、行動神速。這里鋪張聲勢,描繪了甘愿為國捐軀的愛國英雄勇往殺敵、毫不畏懼的一幅壯烈畫面?!赌咎m詩》: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跟以上寫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皥D窮”二句,據《燕策》所記,有一長段文字,但由于主題是“詠荊軻”,只需概略言之?!皥D窮事自至”,著重“詠荊軻”的機警靈敏,“豪主正怔營”著重“詠荊軻”的威武勇猛所產生的巨大效果。“惜哉”以下四句就“圖窮事自至”作出評說,是全詩的結束。據《史記·刺客列傳》所記,“魯勾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 ‘嗟乎! 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也。’”“惜哉劍術疏”,好像從《史記》脫化而來。作者對于荊軻的失敗懷著極其惋惜的心情予以吟誦,感情波瀾后先相繼,怎能戛然而止?因此又詠出“此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人們同情荊軻,贊頌荊軻,并且樂愿為著理想的事業而慷慨高歌,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壯士就義了,但它的豪情壯志永垂不朽。荊軻的思想、氣度有典型性。它反映了弱者為掃除強豪謀求自由的美好愿望,歷來得到了人民的共鳴。司馬遷在《刺客列傳》結尾時也曾經寫道: “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
《詠荊軻》,人們說是詠史詩。它確乎寫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把它跟《戰國策·燕策》的有關部分,以及《史記·刺客列傳》的有關部分一對照,便可以見出前者是體裁上的詩歌、內容上的小說,后者卻是正史兼傳記文學。陶淵明為了塑造以荊軻為代表的英雄人物,就用兩個場面竭力烘托荊軻出燕入秦的悲壯淋漓的氣氛,而把秦庭的追逐擊殺略而言之。而且,如第二節分析所說,作者從贊燕丹,從對荊軻的美稱,從荊軻的外表氣度、言語、行動、心理,從以其他壯士作為荊軻的陪襯,從對荊軻的高度稱頌等方面去“詠荊軻”,卻又以突出描寫荊軻的報國心理為主為多,這不分明是小說中刻畫典型人物和典型心理的藝術方法么?這種緊扣主題、巧妙取材、詳略允當的寫法,使《詠荊軻》跟《燕策》、《刺客列傳》 同樣永垂不朽。
荊軻去秦國主要的政治目的不是刺死秦王,而是脅迫秦王簽字不再壓迫燕國?!妒酚洝ご炭土袀鳌罚?“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边@是燕丹對荊軻囑托。荊軻自己也說:“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可見不只是什么“惜哉劍術疏”。作者為了塑造一個永垂不朽的大無畏英雄,把歷史材料作了藝術的處理?,F實主義跟浪漫主義相結合,而不是自然主義的簡單的再現生活,生活的真實不等于藝術的真實,好的藝術品應當而且必須是在服從總的主題的前提下對生活加以提煉或者選擇: 這些創作原則,陶詩早就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作者運用語言既保持了質樸清新、明白曉暢,體現了作者語言的一貫風格,又緊緊根據內容安排恰當的語言形式,使之能產生強烈的表達效果。比方,須簡煉處就極其簡煉,“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寥寥十字,竟表述了荊軻與秦王搏斗的全部過程。須烘托處又巧妙地運用了偶句: “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有力地渲染了荊軻情懷豪邁、氣沖斗牛。“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強烈地描繪了環境悄愴幽邃,不可久留,都能令人神思馳騁,回味無已!
上一篇:詩歌·于謙詩《詠煤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李益詩《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