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首頁·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精講·第二篇 散文、辭賦、駢文專卷 下冊·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明代散文·李孝光·大龍湫記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掉。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相倚立。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屏風。而其顛谽谺,猶蟹兩螯,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轉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東巖趾,有諾詎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水下搗大潭,轟然萬人鼓也。人相持語,但見口張,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 “壯哉! 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歲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向所見。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漸聞有水聲。乃緣石矼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乍大乍小,鳴漸壯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石間無秋毫土氣,產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鳧毛。潭中有斑魚廿余頭,聞轉石聲,洋洋遠去,閑暇回緩,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瓶,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爭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v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為瑞鹿寺。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謂南山公也。
****
本篇選自《五峰集》卷一之《雁山十記》。
雁山,即雁蕩山。位于浙江樂清、平陽縣境內,分南北兩個山組:南雁蕩山在平陽縣西部,主峰九峰尖,海拔1237米;北雁蕩山,在樂清縣東北,主峰為百岡尖,海拔1057米。舊傳山頂有蕩,秋雁常來此歸宿,故名,簡稱“雁山”。李作《雁山十記》,主要是北雁游記。此山主要由流紋巖等石質構成,多懸崖奇峰和幽洞,著名勝跡,有靈峰、靈巖、大龍湫和雁湖等,現為國家級旅游勝地。
本篇《大龍湫記》是《雁山十記》中的一篇。大龍湫,又名大瀑布,在雁山西谷,據《廣雁蕩山志》稱:“瀉下望若懸布,隨風作態,遠近斜正,變幻不一?!崩钚⒐庠谶@篇文章中,主要寫了對大龍湫飛瀑的兩次觀賞:即在初秋風雨大作之后的氣勢磅礴的壯美景色;又在冬季大旱后,湫水細縮的秀美之景。
****
全篇按內容分是三段,但最后一段,只一句話。
第一段(1節):苦雨后龍湫壯美之景;
第二段(2節):冬枯后龍湫秀美之景;
第三段(3節):點明“老先生”為何人。
第一段:苦雨后,龍湫壯美之景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掉。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相倚立。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屏風。而其顛谽谺,猶蟹兩螯,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轉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東巖趾,有諾詎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水下搗大潭,轟然萬人鼓也。人相持語,但見口張,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 “壯哉! 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歲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向所見。
一、詮詞釋句:
大德七年——大德,是元成宗鐵穆耳的年號。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
老先生——在文尾作者指明是“南山公也”,即泰不華,蒙古人,父為臺州錄事隨父家居臺州。他好學,能詩能文,舉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出為臺州路達魯花赤。方國珍起兵時,被殺。
苦雨與心掉——苦雨,即久下成災之雨。心掉,心內震顫,有如心膽掉落。
谽谺與兀兀——谽谺(hān yá酣牙),亦作“呀”,山谷空廓、深邃的樣子?!稘h書·司馬相如傳》:“通谷豁兮谽谺?!必X?wù務),此含有恐懼不安的意思。
樹圭與東崦、震霆——樹圭,樹,此指樹立;圭,同“珪”,玉之上尖下方者謂之“珪”。此指山峰之狀貌。東崦(yān淹),即東山。震霆,震動山谷的響雷。霆,劈雷。
諾詎那庵——即羅漢庵。諾詎那,一譯“諾詎羅”,為十八羅漢之一。一說,諾詎那是唐代四川春神縣之高僧。他東來雁蕩后,于大龍湫下抱膝觀瀑坐化。后人尊之為雁蕩開山祖師,為之建庵立塔。
人相持語——人們拉著手說話。
二、略述大意:
元成宗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的一個秋季,古歷八月,我曾經跟隨一位老先生來雁蕩大龍湫游觀,那時正日夜下著滂沱大雨。這一天,刮起了西北風,才雨止日出。這時大龍湫的湫水正充沛盛大。進入山谷,約五里左右,就可聽到巨大瀑聲震蕩著山谷,使游人心驚膽顫。向西北望去,一塊巨大立石,有如人的俯身之姿,又有如一條前廳的大柱子。再走過一百步,就見到兩條腿相互倚立。再進去一百多步,又似一片豎立著的大屏風。抬眼從山頂望去,其谷開豁深邃,如兩只蟹鉗,時不時地動著,行人見此不免膽怯不安不敢進入。沿著山腳轉過南山,略微向北,則仰視可見瀑水從高天灑落地面,但不是如一般瀑布那樣掛著四面崖壁而下,而是在空中徘徊久久不想落下,忽然迸發出震撼山谷的響雷。在東崖腳邊,還有一座諾詎羅寺廟,離此五六步遠,谷風橫刮,湫水乘勢飛濺人身。待我們進廟避水,而在瀑水之馀沫迸濺之下,屋中仍然如下了暴雨。瀑水落下直搗深潭,只聽得轟轟聲有如萬人擂鼓,喧鬧非凡。行人從瀑下走過,都是手拉著手說話,只見口張,不聞其聲,大家于是相視而笑。先生見此景大贊說:“真壯觀呵,我走遍天下,還未見到如此之巨瀑喲!”從此以后,我每年去一次,每次去都定在九月。因為到冬季十月,那瀑布因枯水而收縮,不能見到向日那壯觀美景了。
第二段:冬枯后,龍湫秀美之景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漸聞有水聲。乃緣石矼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乍大乍小,鳴漸壯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石間無秋毫土氣,產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鳧毛。潭中有斑魚廿余頭,聞轉石聲,洋洋遠去,閑暇回緩,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瓶,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爭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v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為瑞鹿寺。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
一、詮詞釋句:
石矼與勃勃——石矼(gāng剛),即石橋。勃勃,此指水氣升騰的樣子。
洼石——洼,一作“窪”。即凹凸不平的巖石。
翠羽鳧毛——翠鳥與野鴨的毛羽。
洋洋與扼掔——洋洋,舒緩自適的樣子。扼掔(qiān牽),牽拉。掔,通“牽”。
回緩與避世士——回緩,徐步徘徊。避世士,即隱居之士。
偃木與宛宛——偃木,長勢有如橫臥的樹木。宛宛,有二解,一說含有依依之意。又一說,偃覆貌。庾信《游山詩》:“宛宛藤倒垂,亭亭枯直堅。”此處宜用前說。
二、略述大意:
今年冬季,又遇上大旱,游人進入谷中,至廟庵的石橋上,才漸漸聽見有水流的聲音。于是,我們就沿著石橋下到溪坑,走出一堆堆亂石之后,才見到高高掛下的瀑布,那水氣升騰好像茫茫蒼煙,有時小,有時大,水的鳴響聲也漸趨壯急。瀑水落在潭中的凹凸不平的石塊上,石被水沖激發射出一種朱砂般的紅色。石間沒有一點泥土氣息,樹木從淺薄的瘠土中長出,反而呈現一種如翠鳥與野鴨羽毛般的油滑顏色。潭中有花斑魚二十多條,聞到滾石聲音,就神氣舒緩地遠游而去,很有點隱士們的氣度,悠悠然地游走。這時,家僮即把一個大瓶放在石旁,想仰接瀑水,而水卻忽然飄向人身,緊接著水勢更大了一倍,不再能接入瓶中了。于是,他又脫下衣帽蓋在石塊上,互相拉牽,力求取得瀑水入瓶。那情景逗得大家拍腿大笑。再往西南邊看,那石崖上,有一群黃猿,約數十只,聞到人聲,即互相驚擾。后又挽著崖頂上的橫臥著的樹木牽掛而下,偷看著游人而啼叫。我們久觀之后,走出瑞鹿院前,即今之瑞鹿寺。此時,太陽已經落入西山,一片蒼蒼茂林和樹間堆積的樹葉,再往前行進,人們就迷惘了,尋不到路了。這時,明月掛在高空上,有點像離開故知老友那樣依依不舍。
第三段:點明“老先生”為何人
老先生謂南山公也。
一、詮詞釋句:
老先生——即南山公。何許人?在第一段的注釋中已作了交代,他是蒙古人叫泰不華。官至禮部尚書,時為臺州路的達魯花赤,即該路之總轄官。“達魯花赤”,蒙古語原為鎮壓者、制裁者和蓋印者之意,后轉為監臨官、總轄官之義。
二、略述大意:
“老先生”是何人?就是人們所稱的“南山公”喲。
****
李孝光這篇游記散文,比較客觀地記述了雁蕩大龍湫的景色。它完全以山水名勝為自己的審美對象,表現個人的審美情趣,具有超逸清高的風格。這同前邊讀過的若干以記游與感懷相結合的唐宋游記散文大不相同??梢钥闯?,作者是在開始讓山水回歸本體進行著嘗試。這也為后世的明清游記散文突破唐宋傳統而進入一個發展新階段——山水品格旅游化,開啟了一扇方便之門。這是此篇游記散文的主要貢獻。
以下我想順便介紹一些歷史上以詩詞形式描寫大龍湫的作品。這里,著重選錄大龍湫不同季節,不同摹寫的詩詞作品,與讀者共同賞鑒。
在“澗草經常綠;巖花別樣紅”的春潤季節,對大龍湫的描摹——
先看清人阮元采用“禁體”所寫的廿八句《大龍湫歌》,其中有句云:
一甌春茗啜已盡,小花猶復搖玲瓏;
颯然乘飚更揮霍,隨意所向無西東;
不向尋常落處落,或立十步百步皆濛濛。
詩人用了大寫意手法,將春瀑描寫得淋漓盡致。
再看近人張大千的詞《謁金門·題雁蕩大龍湫》:
巖翠積,映水渟泓深碧。中有蟄龍藏不深,迅雷驚海立。花草化云狼藉,界破遙空一擲。檻外夕陽無氣力,斷云歸尚濕。
這是畫家在自己畫幅上的題畫詞。它既用揮筆潑彩作圖,也用大筆描景作詞,寫出畫筆難以表達的運動感和擬人化,使有聲詩同無聲畫相生互補。眼前呈現出一派生生不息的氣象,心中一片超越物象的天趣。
在雨水充沛的夏季,也有不少歌詠大龍湫的詩詞,其中有——
宋人晁端彥的五律,對夏日的大龍湫,用了工筆進行了精雕細繡:
萬丈龍湫水,飛流翠碧開。
瀉疑云漢落,涌若海潮來。
飄灑四時雪,喧闐萬壑雷。
廬山吾未到,氣象勝天臺。
再看明人朱?;薜钠呗桑?p>
入眼千峰翠作堆,喜尋龍雁窟中來。
半崖有日飛晴雪,一壑無云吼怒雷。
駐錫已知尊者意,揮毫空想謫仙才。
忘歸亭下忘歸客,手弄潺緩坐碧苔。
二首詩將夏季旺水季節的龍湫大瀑,描狀得何其恢宏壯美!何其動人魂魄!無怪乎,身歷其境者無不成為“忘歸客”。
在蕭瑟之秋,龍湫名瀑又呈現另一番氣象
清代大詩人、“性靈詩派”領袖袁枚的雜言古風《觀大龍湫》,最具代表性。詩人從各個角度,攝取各種事物來喻寫深秋干水期、平晴時節的大龍湫。全篇長達三十八句,難以全錄,此摘其首、中二段,即可飽賞風光之美。詩云:
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走兜羅棉;
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
況復百丈至千丈,水云煙霧難分焉。
初疑天孫工織素,雷梭拋擲銀河邊;
繼疑玉龍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
接著,中段寫道:
更怪人立百步外,忽然滿臉噴寒泉;
及至逼近龍湫側,轉復發燥神悠然;
真是山靈有意作游戲,教我亦復無處窮真詮!
在冬枯季節,名瀑不涸,但又有異于春夏之瀑
南宋“永嘉四靈”曾以“大龍湫”為題,各賦五律一首,就是狀寫“冬瀑之景”的。徐照詩云:
飛下數千尺,全然無定形。
電橫天日射,龍出石云腥。
壯勢春曾看,寒聲不共聽。
昔人云此水,洗目最能靈。
大量詠湫詩,不僅對大龍湫的不同季節進行了描繪,而且對它所處的異常氣候下的異樣景觀,也作了種種畢肖的描摹。既有方介堪筆下的“朝瀑”,又有江湜吟賦的“午瀑”和何白的“夕瀑”;不僅有若干人寫“晴瀑”,還有張叔梅、周清源和施閏章等人別出心裁地狀寫了“陰瀑”、“霧瀑”和“風瀑”。光怪陸離,百態紛呈,此舉清人周清源一絕,可見一端:
匹練橫空落,銀河直倒垂;
雨絲飛不斷,偏向客衣吹。
這是枯水期之風瀑。在旺水期之風瀑,又是怎樣呢?且看:
白龍倒影垂青天,天河欲決成桑田。
驚濤一瀉五千仞,曳為素練飛紫煙。
游絲小住勢不下,奔雷噴射當我前。
舉頭拍水相叫嘯,回風急雨爭喧闐。
忽如玉女舞白纻,翠環長佩何翩躚。
此乃出自清初詩壇時稱“南施北宋”的著名詩人施閏章長篇七古中。一看其詩之前十句,即知非大手筆,何能寫得如此氣象萬千!
上一篇:兩宋散文·曾鞏·墨池記
下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姚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