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陳風)》言情贈友詩歌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①。勞心悄兮②。
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③,
舒憂受兮。勞心慅兮④。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⑤,
舒夭紹兮。勞心慘兮⑥。
這是一首美的贊嘆: 月亮,美人,騷動的心。
浩浩天地,大千世界,高山流水各具美的形態,至于具有光潔、溫和、悠遠、婉柔之美,使人遐想種種,恐怕要數皎皎明月。于人類,郎才女貌審美觀產生遙遠。“女性苗條的腰肢,輕盈的體態,有一種特殊的奇妙的吸引力。”(羅丹)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一種本能。“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鐘情? 妙齡少女誰個不善懷春?” (歌德 《少年維特之煩惱》 ) 這個鐘情,追求本身也是一種美,不然,詩史上那么多愛情之歌——絕大是對女性追求,為什么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這首詩就把這三種美結合在一起,使原來每個組成部分的美,更加煥發出它的光彩,形成一種傾人心魄的組合美——也是男性心理騷動的美。
詩人心中被一個美麗的女子倩影全部占據,情愛的高潮,到了 “寤寐思服”的程度。靜靜的夜晚,難以入眠,那窈窕的身段總是在眼前晃動。他徘徊屋外。這時一輪明月悠悠升起,如水的月光瀉滿大地,人影在地,樹影婆娑。良夜美景,一切都靜極了,看著、想著; 想著、看著。他仿佛看到了那女子,沐浴著月光,邁著輕盈徐緩的步子姍姍而來。那苗條的體態,婀娜的身段,柔軟的腰肢,搖曳而來的一步一態的曲線美看得清楚了。她朝自己越走越近,皎潔的月光使她更顯得晶瑩照人。他簡直感到了她 “真正的青春,貞潔的妙齡的青春,周身充滿了新的血液,體態輕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 (羅丹) 。小伙子高興、激動極了,心里也緊張極了,快速跳動 心,幾乎要沖出胸膛。等他極力鎮定住自己,定神細看,那美麗的人兒似乎被夜風吹逝了。靜靜的大地,只有他煢煢一人感傷極了,不由得嘆道: “勞心悄兮” 、“勞心慅兮”、“勞心慘兮”。
這首詩很美,余冠英先生的譯文也美極了,茲舉次章,一同歆享:
月兒出來白皓皓啊,
照著美人兒多么俏啊,
安閑的步兒靈活的腰啊。
我的心兒突突地跳啊。
皎皎之月是晶瑩透徹的,美人不僅“膚如凝脂”白皙動人,如明月一樣皎美。她也有同樣玲瓏純潔的貞潔的青春,而更為醉人。詩人把自己心中最美的人安置在清輝迷人的月光中,使人聯想到 《羅丹藝術論》 里的話: “我們在人體中崇仰的不是如此美麗的外表的形,而是那好像使人體透明發亮的內在的光芒。”法國詩人雨果對于人體的美,尤其是心靈美,有著美的發現:
女人的肌肉,理想的泥土,奇跡呀,
崇高的精神滲入那
不能用語言形容的天神塑造的泥土中,
這些泥土,心靈在包裹的布里閃耀。
……
女人的肌膚是這樣的圣潔,
竟使人不得不信,
當情愛如火的時候,
緊抱的美就是上帝!
《月出》 的意境,不正是表現出所追求的美,就是純潔、高尚的化身?反過來說追求這樣高潔的美,不正是一種美的追求,美的心靈顫動?
在天皓皓之月,雖然溫柔地注視著大地,但她卻默然不語,可望而不可即,迷離縹緲的月波更增添了濃厚神秘而又誘人的色彩。她使人滋生幻想,而且如此逼真,但卻可見而不可求。迷離的月光和悵然若失的憂傷又緊緊粘結在一起。皓皓的夜空,漫然無邊,慕悅而不得的痛苦又是同樣廣闊無涯,這企慕的悲傷又反襯出佼人的無限美好。因而這是一曲美的贊歌,“如在月光皎白的夏夜聽竹笛的曼奏。” (鄭振鐸)泯去色相,這首詩可成為的純美的頌歌。蘇軾月夜泛舟赤壁,“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即作如是觀的。
這首詩結構別致。《詩經》 基本句式是四言二二音節,而此則“每章四句,又全在第三句使前后句法不排。前后句皆上二字雙,下一字單; 第三句上一字單,下二字雙也”。( 《詩經通論》 ) 音節單雙錯雜,讀起來急促,和“勞心悄心”之情協調; 全詩除“月”、“人”、“心”三名詞與嘆詞“兮”外,其余都是形容詞,三個雙聲連綿詞都居每章第三句,使疾快的節奏得到舒緩的間歇。從聲韻效果上加強了美人的風韻美; “每章第一句寫月色,第二句寫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寫行動姿態之美,末句寫詩人自己因愛慕彼人而慅然心動,不能自寧的感覺” (余冠英) ; 三章章四句,每句后綴一“兮”字,加強贊嘆的風神,在詩三百中,這些都顯示出它別致的特色來。
注釋
①舒:徐緩。窈糾 (yao jiao),與下“優受”、 “夭紹”都是形容女子行走身段的曲線美。 ②勞心:憂心。悄:憂貌。 ③懰(liu):妖冶。 ④慅 (sao) :憂慮不安貌。 ⑤燎: 明, 言美人為月光所照。 ⑥慘:通“懆”,今作躁, 煩躁不安貌。
上一篇:《無題二首》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望海潮》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