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柳永·卜算子》柳 永
柳 永
江楓漸老①,汀蕙半凋②,滿目敗紅衰翠③。楚客登臨④,正是暮秋天氣。引疏砧、斷續殘陽里⑤。對晚景、傷懷念遠⑥,新愁舊恨相繼。脈脈人千里⑦。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⑧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⑨。盡無言⑩、誰會憑高意(11)。縱寫得、離腸萬種(12),奈歸云誰寄(13)。
上塞錦林圖【清】關槐 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江楓漸老:江岸上的楓葉漸漸發紅。②蕙:香草。③敗紅:指漸老之楓葉。衰翠:指半凋之汀蕙。④楚客:作者自指,柳永此次自楚地來。唐溫庭筠《雨》詩:“楚客秋江上,蕭蕭故國情。”⑤砧(zhēn):女子用來搗衣的石頭。⑥傷懷念遠:既自己傷懷,又思念遠方的愛人。⑦脈脈:凝視無語,多用來表示含情欲吐之意。東漢《古詩十九首》:“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⑧“念兩處”兩句:天各一方,雖思念之情相同,卻隔著萬水千山。此句從游子與思婦兩方面著筆。⑨翠峰十二:巫山有十二峰,洞庭湖君山亦有十二峰。但觀下句“憑高”,巫山不能登,故知此指君山十二峰。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詩:“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即寫君山十二峰。⑩盡無言:盡日無言。(11)誰會:誰能理解。(12)離腸:離別的心懷情緒。(13)奈:怎奈。
鑒賞 女子思春,男士悲秋,自古而然。大概春天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生命力量的釋放容易讓深困閨中的女子睹物生情,有感而發吧。相對春天而言,秋天是一個成熟和收獲的季節,但也是一個衰落和結束的季節,尤其是對于那些奔走于宦途的游子們來說,秋天木葉凋零,西風蕭颯,更易激起他們一事無成的挫敗感,也更容易惹起他們的故土之思、相思之情和生命之感。
柳永雖然自稱“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但在當時的社會中,為了生存、為了傳統的士人理想,他終于未能免俗,加入了追求功名利祿的大軍行列。他才華橫溢,但是在官場卻捉襟見肘,左右碰壁;他多情重義,擁有許多風塵知己,但是卻不得不在宦游軌跡的支配下忍受一次又一次的別離。慶歷六年(1046)的暮秋時節,柳永自湖南移任華州途經岳陽時,登高遠望,不禁百感交集,新愁舊恨齊聚心頭,寫下了這首登臨傷懷念遠之作。全詞將寫景、用事和抒情融為一體,體現了柳永羈旅行役詞的典型藝術特色。
寫秋之景,蕭疏曠遠,縱橫有致。“江楓”三句開門見山,呈現出了一幅蕭颯暮秋之景。作者看到洞庭湖和長江交匯之地,江楓變紅,層林盡染,百草枯萎,物華將休,不禁滿懷凄然。“暮秋”“殘陽”“晚景”等意象,本已讓人極易黯然神傷,作者在這里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將它們鋪排在一起,從而使悲情氣氛顯得更加沉郁濃烈。下闋“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等句寫景,大氣磅礴,極大地擴充了詞章的境界。同時,對暮秋蕭颯風景的描繪也打入了深厚的個人情感和體驗,隱含一種深沉的生命之思。
寫秋之事,典雅凝重,劃水無痕。全詞把三個典故形象化為三組意象,通過楚客悲秋、殘陽疏砧、翠峰望斷寫出了一種悲秋之感、相思之情。起句先寫出了登高遠望之景色,舉出楓樹和蕙草二物,概括了秋天的全部色調,為下文描寫楚客作了鋪襯。“楚客登臨”是與屈原有關的典故。因為屈原是楚人,所作多是悲憤、懷念故國之作,所以詩家詠秋多稱楚客。“汀蕙半凋”是說沙汀上的蕙草也多半都凋謝了,這里隱含有美人遲暮之感。屈原《離騷》云:“滋蘭九畹,樹蕙百畝”,“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皆是以芳草喻人,而這里以芳草比喻人生遲暮,美好不再。“楚客”二句點明了身份、時間和活動。“楚客”在古典詩文中多指羈旅漂泊的遷客騷人,因為屈原、宋玉、賈誼等人多在楚地留下了悲戚故事。“引疏砧”句抒發了相思之情,描寫在黃昏時分,斷續傳來了山村稀疏的搗衣聲。古代女子每逢秋季就用砧杵搗練,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人。唐代杜甫《搗衣》詩云:“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寧辭搗衣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依據宋朝制度,在湖南任官不許攜帶家屬,故此“疏砧”有思家之意。這些典故的化用都是順手拈來,毫不著痕跡,猶水著鹽,得其味而去其形,作者真可謂造化之工,不留破綻。典故的化用也極大地豐富了全詞的情感內涵,使得全詞顯得典雅凝重、意味深長。
寫秋之感,深沉郁結,頗具風骨。在古人筆下,情愁正如面團酵母,一旦發酵,眼前物象無不被情緒化了,從而著上一層個人色彩。在壯志滿懷者眼里,寂寥之秋分明具有“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唐劉禹錫《秋詞》)的爽朗,離別也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的悲壯和豪邁。但在這首詞中,由于作者的旅途艱難,宦途不達,情人分離,一切景象描寫無不給人一種消沉和失落之感。陰雨天氣有著“萬重煙水”的彌漫,讓人望眼欲穿。好不容易盼到了雨霽天晴,卻又是翠峰相隔,望眼欲斷。于是一層層地登高望遠,還是無法窮盡阻隔。這時已然是暮秋天氣,即使能夠將相思之情寫得萬一,卻又是雁已南歸,無由寄達了。
全詞以“傷懷念遠”為核心,把寫景與抒情、聽覺與視覺、實景與虛景結合起來寫,抒發了懷才不遇的幽憤,知音不存的悲哀和羈旅行役的愁苦,風格凄清,情感真摯,意蘊深沉。(李飛躍)
集評 清·周濟:“后闋一氣轉注,聯翩而下,清真最得此妙。”(《宋四家詞選》)
鏈接 《卜算子》詞牌。清代詞學家萬樹在《詞律》卷三《卜算子》一條中說:“毛氏云:‘駱義烏(按:指唐代詩人駱賓王)詩用數名,人謂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按:宋代詩人黃庭堅)詞‘似扶著賣卜算’,蓋取義以今賣卜算命之人也。”《卜算子》又名《百尺樓》《楚天遙》《眉峰碧》《缺月掛疏桐》。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句法、平仄、用韻都相同。
上一篇:《兩宋詞·賀鑄·半死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王觀·卜算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